于潜女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奢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作品评述

《于潜女》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裙缟袂于潜女,
两足如霜不穿屦。
奢沙鬓发丝穿柠,
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
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
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
不信姬姜有齐鲁。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叫于潜女的女性形象。她身穿青色的裙子,丝缎般的衣袂拖于地上。她的双脚洁白如霜,不需要穿鞋履。她的发鬓如奢华的珍珠,发丝穿插着柠檬花。她在狂风暴雨中迈着轻快的步伐穿过障碍物。她传承了老濞宫妆,这是祖辈留下的美丽装扮。然而,现在她成为了被遗忘的人,遗民们为故主的不幸而悲伤。于潜女在苕溪,杨柳刚刚飞舞着细蓬,她照着溪水画眉,渡过了溪流。当她遇到樵夫返回,她会以妩媚姿态迎接他,以表达对那些在齐鲁地区的姬姜之美的怀疑。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于潜女的形象,通过对她的服饰、容貌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苏轼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于潜女的特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风采和迷人之处。

诗中还融入了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元素。老濞宫妆是指古代宫廷中的妆容,这表明于潜女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家族。然而,尽管她身处于这样的家族传承中,她却被现实所遗忘,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姬姜之美的怀疑。姬姜是古代齐国的美女代表,齐鲁指的是齐国和鲁国的地区。苏轼以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质疑了姬姜之美是否真实存在,强调了于潜女的独特和无法替代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于潜女的描绘以及历史和社会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苏轼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美的追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移苗时节雨连天,白水青秧满大田。天欲先生归去后,故留遗爱在丰年。

幽雀徐行破绿苔,不嫌寂静肯频来。款门不是才因竹,琢句何妨更有梅。要人和灞桥冲雪,恐成剡曲棹舟回。寄声闲止老居上,好对春风酌冻醅。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潇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风雨虽如晦,鸡鸣不废晨。窗明惊次第,吾卧待逡巡。泣豆因煮豆,柏人何迫人。为家疑宿业,旧学似前身。

秋山苍苍秋云黄,鸦浴咸池忽扶桑。一月二十九日醉,百年三万六千场。嗟君千太擎天来,而有万卷悬河口。乱花飞絮心扰扰,不如中山千日酒。黄凿落,赤叵罗。姑射真人注宝雪,广寒仙子行金波。玉蛆初泛松花露,琼螺再荐椒花雨。米大功名何足数,鸿毛利害奚自苦。醉则已,睡则休。

忆昨经洪井,连朝点玳筵。东湖波浩荡,南苑月婵娟。偃饮惊三雅,恐吟羡百篇。祗今悲旧事,何日奠新阡。

结发钦前辈,风流日渺然。从今我邻邑,不见此癯仙。揽辔范清韶,分符黄颍川。江湖终白首,那得尽公贤。

曹子本儒侠,笔势翻涛澜。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干。一旦事远游,红尘隔岩滩。平生羊炙口,并海搜咸酸。一従荔枝饮,岂念苜蓿槃。我亦江海人,市朝非所安。常恐青霞志,坐随白发阑。渊明赋归去,谈笑便解官。今我何为者,索身良独难。凭君问清淮,秋水

那知身百岁,未办屋三间。见客慵开口,逢僧托买山。喜无他志愿,幸不碍清闲。社燕秋鸿里,人生各有还。

一风已快晴,微云复成雨。盛丽女郎花,坐看委泥土。蜂房蜜已熟,科斗生两股。堂堂一年春,结束听杜宇。老夫久卧疾,乃复健如许;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微云薄霭新晴後,小盖轻舆古道遥。林杪幽禽初学啭,墙阴冻雪未全消。酒垆日暮收青旆,市步人归拥画桡。欹帽扪髯常半醉,逢人谁与话无憀?

春事兼回寂寞滨,茅簷背日已书勋。径须引睡携黄妳,未办寻芳命紫君。

平溪涨雨欲过人,后土浮泥苦寄身。但得薰风如舜世,未应大水似尧民。渊鱼弄沫知生乐,林鸟啼饥与死滨。急浪横流成浩荡,阴云狂态转纷纶。杯觞自好消长日,草树犹疑泣晚春。杖策北园寻傲吏,葛衣飘洒任吾真。

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白日急于水,少年能几时。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

不会禅,也住院。旨的全无,种田博饭。大笑接□白云瞎汉,无端带累遍地儿孙。至今东西不分,南北不辨。

掾史当授衣,郡中稀物役。嘉辰怅已失,残菊谁为惜。棂轩一尊泛,天景洞虚碧。暮节独赏心,寒江鸣湍石。归期北州里,旧友东山客。飘荡云海深,相思桂花白。

弄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不得知。

未年六十已言归,七十重来自觉痴。未报君恩归未许,樽前羞听摸鱼儿。

凤来青天开,凤去苍石裂。玄风不复返,世事日消歇。永怀接舆歌,勿蹈东鲁辙。

借问采茶女,烟霞路几重。屏山遮不断,前面剪刀峰。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