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公主和蕃

塞黑云黄欲渡河,风沙眯眼雪相和。
琵琶泪湿行声小,断得人肠不在多。

作品评述

《太和公主和蕃》是王建创作的一首唐代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太和公主与边塞蕃人相会,
黑云滚滚欲渡黄河,风沙迷眼与雪交相辉映。
琵琶的声音低低响起,泪水湿润了她的歌声,
虽然她伤心欲绝,但她的心思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遭遇。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太和公主与蕃人在边塞相遇的情景。边塞地区常常受到黄河泛滥、风沙袭击和严寒的困扰。诗人通过描写黑云滚滚欲渡黄河、风沙和雪交织的景象,表达了边塞地区的艰难环境和险恶气氛。太和公主弹奏着琵琶,她的歌声低低响起,充满了悲伤之情。她的泪水湿润了她的歌声,表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然而,诗人也暗示出太和公主的心思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遭遇,可能还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边塞地区的艰难环境和太和公主的悲伤情绪,表现了唐代时期边塞地区的苦难和民族的磨难。诗中融入了自然景色的描绘,黑云、风沙和雪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瑰丽而凄美的画面。太和公主的琵琶声和泪水,更加凸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心情。诗人通过这首诗词,抒发了对边塞地区和边塞民众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展示了王建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才华。

作者介绍

王建,婺源(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曾知鄂州崇阳县。事见清道光《婺源县志》卷一五。

诗词推荐

日高庭院杨花转,闲淡春风。昨夜匆匆。颦入遥山翠黛中。金盆水冷菱花净,满面残红。欲洗犹慵。弦上啼乌此夜同。

少日同窗侣,天涯一故人。振奇风骨卓,坦率性灵真。早卜仁能寿,遥知德有邻。白头望好在,迹旷愈情亲。

柳岸风条顿老,橘林露叶犹香。门对一天秋色,人行十里斜阳。

簪履为官兴,芙蓉结社缘。应思陶令醉,时访远公禅。茶影中残月,松声里落泉。此门曾共说,知未遂终焉。

从来只说映山红,幻出铅华夺化工。莫是杜鹃飞不到,故无啼血染芳丛。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桃源洞口送春归,欲换渔蓑傍钓矶。火着高林鸦又散,弦鸣中泽雁还飞。萧萧空雨晨光润,耿耿笼灯夜色微。休对痴人獃说梦,野花啼鸟恁天机。

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阴埋野色万条思,翠束寒声千里秋。西日至今悲兔苑,东波终不反龙舟。远山应见繁华事,不语青青对水流。

角声未起大星低,夜静寒营独马嘶。树叶萧萧霜后堞,河流汩汩露中堤。一军睡枕谁能稳,数里归舟自欲迷。起望此时忧更切,边烽不隔远峰西。

老夫畏热饭不能,先生馈肉香倾城。霜刀削下黄水精,月斧斫出红松明。君家猪红腊前作,是时雪没吴山脚。公子彭生初解缚,糟丘挽上凌烟阁。却将一脔配两螯,世间真有杨州鹤。

虢州紫石如紫泥,中有莹白象明月。黑文天画不可穷,桂树婆娑生意发。其形方广盈尺间,造化施工常不没。虢州得之自山窟,持作名卿砚傍物。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

青山双夹小溪流,绿篠人家古渡头。虽是溪山不相识,劝人啼鸟却相留。

征羌汉将赵充国,赐履齐侯周太公。虚叟纪年亦云尔,五湖四海一诗穷。

银烛烧残夜漏声,画屏香案影孤清。一庭春色无人管,分付梨花伴月明。

山远生岚。溪清呈底,剡棹收帆。风物依然,烂红茶树,回色青柑。暗香寒阻梅庵。把楮颖、权收墨篮。暧阁红炉,浅斟低唱,好个江南。

碧浸澄沙上下天。曲堤疏柳短长烟。月明不待十分圆。凿落未空牙板闹,阑干久凭夹衣寒。婵娟薄幸冷相看。

钟尽疏桐散曙鸦,故山烟树隔天涯。西风一夜秋塘晓,零落几多红藕花。

往时听说严州水,试向经行觅旧痕。尚有浮槎栖古木,可怜万壑势并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