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江南曲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
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
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
昨暝逗南陵,风声波浪阻。
入浦不逢人,归家谁信汝。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
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始下芙蓉楼,言发琅邪岸。
急为打船开,恶许傍人见。

作品评述

《相和歌辞·江南曲》是唐代丁仙芝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述自己船行江南时的情景来抒发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
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
知郎旧时意,且请拢船头。
昨暝逗南陵,风声波浪阻。
入浦不逢人,归家谁信汝。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
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始下芙蓉楼,言发琅邪岸。
急为打船开,恶许傍人见。

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乘船流连江南,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情景。诗人从长干斜路出发,船行至近浦时,他怀着相见之意来到这里。然而天色将晚,明天早上出浣纱的时间到了,他只能匆匆发船前往横塘口。他希望能与旧友相见,所以请求船家朝他驶过来。但昨天的雨夜留在南陵逗留,风声波浪阻挡了他的归程。到达浦口时却没有人遇见他,他感到很苦恼。距离天亮还很长,诗人乘船向茫茫的远方驶去。他经过京口,打算去向邵陵王报告途中的情况。开始跳下芙蓉楼,诗人留言离开琅邪的岸边。为了赶时间,他不愿意让船靠近人群。

赏析:
这首诗以流连江南的情境描写了诗人思念亲人的心情。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展现了自己的离别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描绘了旅途中的风波阻挠以及希望与旧友相见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惋惜。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离愁别绪。

诗词推荐

苍颉制字傅闰皇,鬼神夜器殊仓黄。语言声律未易下,嗟吾楚产学北方。又能经术馀吏事,笔墨岂足尽所长。邮亭一夕饮离觞,他年富贵勿相忘。天无烈风海波静,白雉九译贡越裳。盛时努力早出仕,成诵姬旦坐明堂。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従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俗谚云:大将军食饱扪腹而叹曰:我不负汝。左右曰:将军固不负此腹,此腹负将军,未尝出少智虑也。?人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感兴时。草地耕牛方有犊,花村吠犬那生蝥。麦青未必三时粥,桑绿其如二月丝。触物兴怀言不尽,春来非是爱吟诗。

代邸东南龙跃泉,清漪碧浪远浮天。楼台影就波中出,日月光疑镜里悬。雁沼洄流成舜海,龟书荐社应尧年。大川既济惭为楫,报德空思奉细涓。

天得一以清,元正启祚。地得一以宁,万物咸新。且道衲僧得,一合作麽生。太平歌有道,和气笑迎春。

勾践旧国古会稽,南山拥郭分东西,城门大路引绳直,西走百里皆平堤。客行欲晓到梅市。喔喔尚听城中鸡。法云古寺临大泽,风皱百顷青玻璃。迎来送往此其地,素壁时见前人题。乖离会合浩莫计,历观名氏空含凄。山僧惯见为客叹,荣悴从来如夜旦。明年吾栖插天半,世事君须倚阑看。

清晨得小雨,凭阁意欣然。一扫群儿迹,稍稀游女船。烟波蘸山脚,湿翠到阑边。坐诵空蒙句,予怀玉局仙。

独倚危楼一望长,恼人情处是斜阳。神州更在斜阳外,纵使无情也断肠。

桓将军,军城南。牛将军,军城北。他军只有八千人,卒急临洮攻未得。

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

道门长啸扣玄关,咀嚼盈虚口不闲。峰顶怡情松作笠,五湖来往看人间。

清秋来此宿涵秋,雨后山泉自在流。夜暗寒声锵玉佩,灯明清影粲珠旒。枕流正自怜孙楚,洗耳何须效许由。我亦暂来专一壑,倚栏耽玩不知休。

昔仕年伤早,今归计恨迟。赖存南岳草,可答北山移。

江行长邅回,风水忧索米。相逢解人颐,高士徐孺子。鸬鹚葭苇间,煮茗当酌醴。夜船饷蒸鹅,白发厌甘旨。东江始分风,苔网馈百纸。遣兵夜赋诗,月冷石齿齿。别来星环天,再见艳桃李。寄声良劳勤,报我阙双鲤。但闻佳邑政,杻械生菌耳。颇闻延诸儒,破讼作诗礼。顾予白下邑,庭聚

窣波影裹诵陀伽,古佛灯笼护绛纱。智慧竭罗虽正果,慈悲妙善亦空花。怕寒婉娈初拳蕨,望雨醒忪细舌茶。节物感人还逢解,有儿何用女当家。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鼯鼠相将五技穷,东来岁月太匆匆。冷官敢恨知音少,直道难教与俗同。翻忆对床听夜雨,不堪举扇障西风。诗来唤起还家梦,目断成行天际鸿。

吴以让长国,让亡吴亦随。属镂天讨贼,鱼剑祸阶谁。

炼句工深与味长,固知家学富青箱。莫言一脔能尝鼎,更欲为余倾锦囊。

晚晴鸟雀喜窥檐,客舍余寒怕卷帘。多病新来知本草,安心老去读楞严。发稀帽侧头慵栉,火冷香消手自添。百念不生惟饱饭,春山蔬笋十分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