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评述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有乾坤、清气入诗脾,随龙散神仙。蘸西湖和墨,长空为纸,几度诗圆。消得宫妃捧砚,夜烛照金莲。试问隔屏坐,谁后谁先。长是花香柳色,更风清月白,天入吟笺。自霞觞误覆,谪下玉皇边。笑随归、山中随隐,且醉拚、斗酒写新篇。天应笑,呼来时后,记上襟船。

宋词

有客眠孤馆,更阑拥纸衾。清风千里梦,明月一声砧。素壁秋灯暗,红炉火夜深。寒猿啼岭外,惹起故乡心。

宋词

人生如意每难全,草草园池却自然。世事已抛高枕外,春风常在短筇前。堕空花片纷红雨,遍地苔痕长绿钱。酒户渐增诗兴在,天容此老剩狂颠。

宋词

崩奔尧后一孤儿,跖狗成群共肆欺。贾诩未设曹操日,自为汉贼已多时。

宋词

水为舟楫旱为霖,社稷生民注意深。岂谓便辞黄阁议,翻然求就紫芝吟。始终好古儒林士,进退忧时国老心。只有声名随日远,不令功被管弦音。

宋词

柳袅金丝,梨铺香雪,一年春事方中。烛前一见,花艳觉羞红。枕臂香痕未落,舟横岸、作计匆匆。明朝去,暮天平水,双桨碧云东。隔离歌一阕,琵琶声断,燕子楼空。叹阳台梦杳,行雨无踪。后会芙蕖未老,从今去、日望归鸿。愁如织,断肠啼鴂,饶舌诉东风。

宋词

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

宋词

地熟桑麻易,村深气象醇。此行真不恶,今日似阳春。

宋词

浊水难攀清路尘,偶曾先后掌丝纶。归来久侍茵凭旧,至后初逢梅柳新。湖水欹斜应有意,春光漏泄不无因。绛帷幸许天荒破,日日当为问道人。

宋词

玉绳低转斗阑干。欠温春酒寒。夜长风劲怯衣单。有人哦二山。蟾欲满,雁初还。桃花微破颜。枕痕犹带断红残。无言心自闲。

宋词

一叶两叶病木霣,一点两点疏萤流。水底星河秋脉脉,发根风露夜飕飕。

宋词

离居迫驰道,晨往内西门。屏营无顾间,偶逢路人言。昔有六代宫,今为百姓园。阿阁馀故基,憎城但颓埂。金铺失严过,玉座变荒原。陈昏蚤隋减,随奢孙崩奔。乐极终复悲,辇车盯覆翻。结绮徒构根,临人工锁冤。贵巡艳亦无,丽华者不存。高堧鸟鸟集,沃壤蓬麻繁。鸮如拜月魄,蝶化

宋词

都缘老罢无筋力,不是萌心有爱憎。他时聊作逢场戏,分谤图知我亦曾。

宋词

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已觉秋声引雁高。罗带束纤腰。自剪灯花试彩毫。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为问江头早晚潮。

宋词

衰桐无叶报萧飕,卧听窗声作许愁。檠暗冷光侵砚几,瓦疏飞片落香篝。病思结客游梁苑,狂爱提军人蔡州。也欲访梅湖畔去,黄尘满袖欲盟鸥。

宋词

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皆云似达摩,只履还西竺。壁间余清诗,字势颇拔俗。为吟五字偈,一洗凡眼肉。

宋词

知君夙昔爱登山,特地相携上峻峦。岂但登高如杜牧,故应访旧忆未宽。凝眸直欲小东鲁,振袂如将近广寒。幸有酒尊供笑语,不愁归路十分难。

宋词

幽香结浅紫,来自孤云岑。骨香不自知,色浅意殊深。移栽青莲宇,遂冠薝卜林。纫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君持风霜节,耳冷歌笑音。一逢兰蕙质,稍回铁石心。置酒要妍暖,养花须晏阴。及此阴睛间,恐致悭墙霖。彩云智易散,鷤鴃忧先吟。明朝便陈迹,试著丹青临。

宋词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宋词

人物苦难得,闭眼不敢看。孤芳擢荒秽,秀色出榛菅。怀我同心友,正在天一端。文字妙入圣,操履到所难。美玉经三煆,贞松过凝寒。怜我窜庾岭,色惨颜不欢。书来每慰荐,苦语余辛酸。不上泰山顶,安知天地宽。相思暮烟起,片月过前滩。

宋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