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

薄游忝霜署,直指戒冰心。
荔浦方南纪,蘅皋暂北临。
山晴关塞断,川暮广城阴。
场圃通圭甸,沟塍碍石林。
野童来捃拾,田叟去讴吟。
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
帝城犹郁郁,征传几駸駸。
回忆披书地,劳歌谢所钦。

作品评述

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

薄游忝霜署,直指戒冰心。
荔浦方南纪,蘅皋暂北临。
山晴关塞断,川暮广城阴。
场圃通圭甸,沟塍碍石林。
野童来捃拾,田叟去讴吟。
蟋蟀秋风起,蒹葭晚露深。
帝城犹郁郁,征传几駸駸。
回忆披书地,劳歌谢所钦。

中文译文:
我起初参加官场只是懵懂之辈,受到皇帝的嘱咐要洁身自好。
我曾顺着洛水的河岸乘船游玩,还去过台中的府署,不敢忘怀。
我曾在甘宁的荔浦南岸留连,也到过荆州的蘅皋北岸游览。
当山峰的云霞散去,关塞的道路相隔,川流的江水渐暗,城池的阴影更深。
庭院和农田穿行在山间,河沟和水坑交织成石林景观。
野孩子来捡拾野果,老农叔叔离去吟唱田园之美。
秋风吹起蟋蟀的鸣叫声,芦苇和蒹葭在晚露中更显深沉。
尽管帝都的繁华依旧,但战事和传承已经多次轮回。
回忆着那些扑面而来的书信,我要满怀热情地歌颂并感谢各位恩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苏味道写给台中的一群官员们的诗文。诗中通过描绘自己游历的景点和农田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诗人在诗中自谦自己是一个刚刚进入官场的新手,接受皇帝的嘱咐要保持廉洁,表明自己对官场的重视和敬畏之情。同时,他回忆起自己在洛水和台中等地游玩的经历,对这些地方的美景和快乐时光心怀感恩。

诗人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如山晴关塞的断绝、川暮广城的阴影,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城市繁华的思考。他也用场圃通圭甸、沟塍碍石林等描写揭示了农田生活的艰辛和自然景观的壮美。

最后,诗人回忆起和书信往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朝廷和各位官员的感激之情,并表示将满怀热情地歌颂和感谢恩人们。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官场新进官员的心境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并表达了对朝廷和恩人们的感激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描写,诗人也展示了对自然环境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实,描绘细腻,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思考的感觉。

作者介绍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苏味道的子嗣后裔

  苏味道卒后葬栾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栾城苏邱村。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做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苏洵的长女是八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画像。

苏味道的生平

  苏味道少年时便和同乡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高宗乾封年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

  吏部侍郎裴行俭爱其人华,愉逢征计空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及表启之事。中宗妃之父裴避道重任左金吾怀将军时,访才子作谢表,托于苏味道。苏挥笔而成,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

  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入朝为凤阁舍人、检样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圣元年(公元695年)与张锡坐法下狱,张锡从容自如,而苏味道则席地而坐,很少进食,惴惴不安。武后闻知,将张锡流放岭南,将苏味道降职为集州刺史,后复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公元698年)复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因改葬其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党附张易之,受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赠冀州刺史。

  苏味道入阁擅长章奏。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亦源出于此。

苏味道的介绍

  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由于武则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模棱两可,世号“苏模棱”。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著有《苏味道集》已佚,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

苏味道的文学贡献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

  新、旧《唐书》著录《苏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仅16首。除《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一首为七律外,余均五言律诗。

诗词推荐

银河半隐,玉蟾高挂,已觉炎光向后。穿针楼上未眠人,应自把、荷花_揉。双星缥缈,霎时聚散,肯向鹊桥回首。原来一岁一番期,却捱得、天长地久。

海上鳌峰裹绮霞,梅仙朋旧有生涯。清眠梦落三山月,和气吹成一县华。去驾风舟寻长者,来分甑饭入吾家。待君归扫余疑膜,杯影垂弓不是蛇。

以毋为绝绝非毋,自谓门人见处疏。若使圣人真个绝,不知毋理却何如。

陟迳凡几盘,坐堂聊一息。龙去空旧岩,崖崩有遗石。不见林下僧,鸟啼山寂寂。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入众妙门,玄之又玄。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见说思陵过五溪,热云蒸火瘴天低。星联南极穷朱鸟,山抱中流界碧鸡。苜蓿照盘官况冷,芭蕉夹道驿程迷。巍巍尧德元无外,未必文风阻远黎。

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予生浙东,世业农。总角失所天,稍从里闬儒者游。年十八,婺以充贡。凡八至礼部,始得一青衫。间关二十年,仕不过县令,擢才南阳教授。绍圣改元,实六十五岁矣。秋风忽起,巫告老于有司,适所愿也。谓同志曰:任无补于上下,而退号朝士。婚姻既毕,公私无虞。将买扁舟放浪江湖

繇语几于谶,流传信有诸。王何谩辛苦,易自是占书。

池西别殿署凌波,杨柳风微月渐多。珠箔卷来秋似水,填词惟教艳娘歌。

春光何处好,柱史有林塘。莺啭风初暖,花开日欲长。凿池通野水,扫径阅新芳。更置盈尊酒,时时醉楚狂。

一著机先用得亲,可怜穷子眼无筋。须知八法论书处,前箭犹轻后箭深。

金昌亭西万株花,胭脂玉雪争纷拏。春风携酒看花去,骑马径到山人家。花深树密无径入,下马徘徊映花立。紫萼风微翠袖香,红丝露重乌巾湿。别来几负看花期,客里匆匆见一枝。白下桥边寒食后,广陵城外绿阴时。今年花最逢春早,准拟清樽对花倒。人意方邀酒伴来,花枝已向东风老。

夷俗华风事事违,矫情随物动非宜。腥膻肴膳尝皆遍,繁促声音听自悲。沙昧目看朱似碧,火熏衣染素成缁。退之南食犹成咏,若到穷荒更费辞。

天涯彼此勿冲冲,内乐何须位更崇。白发监州身各健,青山绕郭景多同。日高窗外眠方起,月到樽前宴未终。况在江南佳丽地,重阳犹见牡丹红。

灵兮安留,烟燎既升。有硕其牲,有俎斯承。匪牲则硕,我德惟声。缓节安歌,庶几是听。

淮海相逢一解颜,纷纷岁月梦魂间。初惊渔艇迷花去,忽认星槎拂斗还。桂岭暮登猿断续,槐堂春到鸟绵蛮。石渠旧议行当复,未信佳时得自闲。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宿雨川原霁,凭高景物新。陂痕侵牧马,云影带耕人。十年深隐地,一雨太平心。匣涩休看剑,窗明复上琴。明时那弃置,多病自迟留。疏磬和吟断,残灯照卧幽。衰鬓闲生少,丹梯望觉危。松须依石长,鹤不傍人卑。落叶频惊鹿,连峰欲映雕。此生诗病苦,此病更萧条。旅思又惊夏,庭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