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释文珦的《观海》
拼音和注音
yuè zì liǎng yí fēn , míng bō cháng zhū shuǐ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两仪:是中国道教文化术语,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指的是“阴阳”,主要为黑白双色,乃大道之本。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波长: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相邻的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即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图见“横波”)
释文珦
不详
原诗
粤自两仪分,溟波长诸水。
涵渟昭体量,沆瀁无涯涘。
一目但浺瀜,百川竞输委。
东闻号扶桑,西或称濛汜。
浴日扬明辉,浮天忘表里。
神灵奠厥居,鳞介安攸止。
蜃气成楼台,珠光耀坁沚。
渔商所依凭,利用何穷已。
鼓楫通九夷,乘风超万里。
初唯见平相,渐得悟深理。
傥可觅蓬莱,当从赤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