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扇二首

望望沧波阔,汪湾湖水秋。
津亭方迟客,远来何处舟。

作品评述

《题画扇二首》是宋代张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凭栏远望汪湾湖水秋景,观赏湖波所引起的思绪和情感。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题画扇二首

望望沧波阔,
汪湾湖水秋。
津亭方迟客,
远来何处舟。

译文:
远远望见广袤的沧波,
汪湾湖水在秋天更加美丽。
渡口的亭子里迟迟等待着客人,
远道而来的船从何处驶来?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汪湾湖秋水的广阔景象,表达了作者远眺湖波时的心境和思绪。作者站在远处,远眺湖面的波澜壮阔,感受到了湖水在秋天的特殊美感。诗中提到的渡口的亭子,意味着作者在等待客人的同时,也在等待思绪的船只,期待着一艘远方而来的船只将思念和温暖带给他。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湖光山色的秋景画卷。作者通过描绘沧波浩渺,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无限的宽广。通过描述渡口的亭子,作者将自己置于等待的状态,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期待的情感。整首诗深邃而含蓄,给人以开阔和遐想的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无常。同时,这首诗也透露出一种对远方、对未来的向往和渴望,展现了人对于未知的渴求和追求。

作者介绍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诗词推荐

因过城北寺,似与世相违。疏雨生秋思,微云漏月辉。鹤惊林外磬,萤点竹间衣。悦悟谈玄旨,萧条共掩扉。

面黑头黄味似饴,孔明伐贼妾蚕机。生前桑拓八百树,死后甘棠四十围。

新绿阴将就,残红在亦稀。雨中千点絮,来伴落花飞。

严公钓濑不容看,犹喜桐君有故山。多病未须寻药录,从今学取衲僧闲。

一樽绿酒与君同,且喜荷香送晚风。四座尽倾谈柄白,满筵不用舞裙红。

彼鹊成巢,尔类攸共。之子有从,兰荪是奉。

鼓士扬桴警五更,爨清檠冷旋吹生。深衣乡彦都君子,摩厉三秋炫此行。

披绵争啄晚禾秋,决起森然网扼喉。一饱等闲输性命,知机万不及沙鸥。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南极煌煌山川精,辉明渊耀为天经。化成仙人渡沧溟,黑风不作鱼龙腥。冉冉风气如云停,峨冠曳带从竛竮。修髯炯目玉鍊形,神光转映浮中庭,穹龟坐踞捐辎軿。辽东令威姓维丁,翔空欲下摇霜翎。予方厌世争腐腥,栖心玩域全撄宁。此图谁将揭素屏,细观混体通百灵。诛馘飞毒命门扃,

今夕何夕,景风其颺。于明之朝,维月既望。

海涌银为郭,吴疆与越连。有山来枕上,无酒到愁边。烈烈寒风起,悠悠落日悬。孤舟未得济,少驻祖生鞭。

平生才不足,立身信有余。自叹无大故,君子莫相疏。

灯火黄昏渐渐收,乌薪已尽典轻裘。自篘浮螘床头甕,谁脍新鲈江上舟。卧听玉霙惊淅沥,起看琼树怪联钩。多应武仲添诗兴,下笔翩翩更不休。

仙源七渡更流长,鹅管瓶头滴乳香。触处岩前如雨泻,举瓢挹处讶天浆。

不容红白斗芬芳,色染蔷薇照水央。冷艳可供清燕赏,日融风软暗传香。

一十时。颜如蕣华晔有晖。体如飘风行如飞。娈彼孺子相追随。终朝出游薄暮归。六情逸豫心无违。酒将炙奈乐何。清酒将炙奈乐何。

塞北虏郊随手破,山东贼垒掉鞭收。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剑拔青鳞蛇尾活,弦抨赤羽火星流。须知鸟目犹难漏,纵有天狼岂足忧。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他时麟阁图勋业,更合何人居上头。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凭深负固结妖氛。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授律动将军。将军拥麾宣庙略,战士横戈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危登剑阁。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

送春蒙雨涨苹滩,荷叶田田柳絮阑。想见垂虹三万顷,拍天湖水钓丝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