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教寺

三门当驿道,四壁启僧房。
颇有千竿竹,能令六月凉。
撞钟山鹳起,煮茗石罂香。
岸曲盘涡急,人言古濑阳。

作品评述

《广教寺》是宋代仇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广教寺的美景和寺庙生活的宁静祥和之感。

诗词中的“三门当驿道,四壁启僧房”表明广教寺位于驿道旁边,门前有三道门槛,四面是僧房。这种布局使得寺庙既能迎接过往的行人,又能提供僧侣们静修的场所。

接下来的两句“颇有千竿竹,能令六月凉”描绘了广教寺周围茂密的竹林。炎热的六月,这些竹子的阴凉给人带来清凉和舒适的感觉。

“撞钟山鹳起,煮茗石罂香”表明在广教寺里,钟声悠扬地回响在山间,山鹳因此被惊起飞翔。同时,寺庙里煮茶的香气从石制的茶壶中散发出来,弥漫在空气中。

最后两句“岸曲盘涡急,人言古濑阳”,描绘了广教寺周围的江河。江岸蜿蜒曲折,水流急湍,形成了旋涡。人们传说这里曾经是古濑阳的所在地,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整首诗通过描绘广教寺的自然景观和僧侣的生活来传达宁静、祥和和清凉的氛围。通过对寺庙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仇远带领读者体验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境界,使人们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作者介绍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着,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爲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余。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爲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干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爲《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金渊集》编爲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清气宿我心,结为清泠音。一夜吟不足,君来相和吟。

月下秦准海,花前晏小山。二仙仙去几时还。留得月魂花魄、在人间。河汉流旌节,天风袅佩环。满空香雾湿云鬟。何处一声横笛、杏花寒。

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飞雪朝来霁,朱楼月下过。绝云看丽构,裂玉随清歌。醉烛轻摇箔,游鞍不动珂。回头少年乐,惨淡一悲哦。

古今多少苍茫事,前车历历未能忘。鸿门宴上宽纵敌,乌江边头何仓惶!秀全空坐失良机,天京终于烟灰场。急世英雄行大劫,莫顾尘界百创伤。

世乱异人出,高者为神仙。方术皆救世,可知愚与贤。喜君风鉴别,妙处不可传。着眼看福人,要识太平年。

往来曾识老名儒,今日方欣拜履初。小试不妨三语掾,平生何止五车书。词源已作泉初注,德性仍知玉不如。自古活人由小利,会看囹圄着园蔬。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1]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融融春日觉身闲,急水浮舟下石湾。此去知心唯杜宇,与君结伴老家山。

久矣莼鲈欲趁归,自知花样不随时。岩张欲保君心泰,英竦终嫌圣德诗。荣辱不知欣我在,怨尤俱泯恃天知。达官格子那能学,横艇何妨钓野池。

暖消蕙雪,渐水纹漾锦,云淡波溶。岸香弄蕊,新枝轻袅条风。次第燕归将近,爱柳眉、桃靥烟浓。鸳径小,芳屏聚蝶,翠渚飘鸿。六桥旧情如梦,记扇底宫眉,花下游骢。选歌试舞,连宵恋醉珍丛。怕里早莺啼醒,问杏钿、谁点愁红。心事悄,春娇又入翠峰。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英声迈古,德施在民。允秩宗祀,实延上神。

看尽徽苏谱与园,牡丹未见粉丝君。春罗浅染醋红色,王板蹙成裙摺纹。头重醉余扶不起,肌香淑处澹仍芬。老夫生有栽花癖,客里相看为一醺。

细读石屏记,临风觉厚颜。如何一片石,欲比众名山。浪迹江湖上,归身岩壑间。渔樵争半席,人笑老痴顽。

青荧犹有佛灯明,点滴时闻竹露声。欲睡不成还起坐,丽谯风顺报三更。

总宜阁畔小帘栊,碧浸平湖面面风。别馆柳阴聊系马,便桥红影正垂虹。流觞有序传诗客,在席无人称倦翁。侬自醉归翁自倦,风光流转不须同。

阶前月色与蛩声,阶上愁人坐复行。秦谷入霜空有梦,越山无计可归耕。穷途若遣长堪恸,华发无因肯晚生。不似扁舟钓鱼者,免将心事算浮荣。

竹遶亭台柳拂池,徘徊终恋郡斋西。斜阳更上渔舟坐,明日红尘逐马蹄。

蔽野旌旗色,满山笳吹声。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