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灰槁照不灭。
方定之时慧在定,定慧寂照非两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默然真入不二门。
语息则默非对语,此话要将周易论。
诸方人人把雷电,不容细看真头面。
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

作品评述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卓然精明念不起,
兀然灰槁照不灭。
方定之时慧在定,
定慧寂照非两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
默然真入不二门。
语息则默非对语,
此话要将周易论。
诸方人人把雷电,
不容细看真头面。
欲知妙湛与总持,
更问江东三语掾。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虔州景德寺内的荣师湛然堂,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苏轼通过对荣师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崇高的境地。

首句"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灰槁照不灭",意味着荣师湛然的智慧超越凡人,即使面对苦难和困境,依然能保持清醒和坚韧。他的精神境界高远,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消磨。

接下来的两句"方定之时慧在定,定慧寂照非两法",表达了荣师湛然的定慧境界。无论是在冥思默想的状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闪现。他的定慧境界超越了表面的对立,达到了非对立的境地。

"妙湛总持不动尊,默然真入不二门",这两句诗描绘了荣师湛然作为禅宗高僧的境界。他深入禅定,保持着超然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他默然寂静,真正参悟了禅宗的核心思想,进入了超越二元对立的境地。

随后的两句"语息则默非对语,此话要将周易论",表达了荣师湛然的智慧和博学。他的言语超越了表面的对话,融合了周易的哲学思想。他的话语要被理解为对周易的阐释和论述。

最后两句"诸方人人把雷电,不容细看真头面。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展示了荣师湛然的威望和深远的影响。他的境界和智慧如雷电般震撼人心,但只有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和欣赏。苏轼呼吁想要了解荣师湛然和他的教义的人们,应该去请教江东地区的三位有智慧的官员。

整首诗词通过对荣师湛然的境界和智慧的描绘,表达了对于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它也启发人们思考禅宗哲学和人生的真谛,呼吁人们超越表面的对立和干扰,追求内心的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卓然精明念不起,
兀然灰槁照不灭。
方定之时慧在定,
定慧寂照非两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
默然真入不二门。
语息则默非对语,
此话要将周易论。
诸方人人把雷电,
不容细看真头面。
欲知妙湛与总持,
更问江东三语掾。

中文译文:

挺拔而精明的心思无法触动,
孤独而苍凉的身影照耀不灭。
在冥想的时刻慧明始终如一,
定慧的宁静照耀非二分法。
妙湛的智慧总是持守不动的尊严,
默默地真切地进入了不二法门。
言语的存在与消失并非对话,
这番话题要借用周易来论述。
众方位的人们都将雷电奉为至宝,
不容许微观真相的观照。
若想了解妙湛与总持之道,
还需询问江东三位智者。

诗意和赏析: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是苏轼写给虔州景德寺内的荣师湛然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荣师的崇敬和推崇之情。通过描绘荣师湛然的境地和智慧,诗中蕴含了深刻的诗意和哲理。

诗的前四句表达了荣师湛然精明和苍凉的形象。他的心思高度纯净,无法被凡俗的事物所触动。他的存在犹如一束光芒,即使在孤独苍凉的环境下也不会熄灭。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荣师湛然的定慧境界。在冥想的时刻,他的智慧始终稳定不变,定慧的宁静照耀着他,这种境界超越了对立的二分法。

妙湛总持的境界是指荣师湛然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坚定不移的尊严。他默默地实践着真理,真切地领悟了不二法门。

下面的两句表明荣师湛然的言语超越了表面的对话,需要借用周易来进行深入的论述。他的言语既不是凡俗的对话,更像是对周易的解读和阐发。

最后两句提到众人都将雷电视为至宝,但却不能真正细致地观照其本质。若想了解荣师湛然和总持的境界和智慧,需要向江东地区的三位智者请教。

整首诗通过描绘荣师湛然的境地和智慧,表达了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赞美和追求。诗中融入了禅宗思想和哲学,呼唤人们超越表面的对立和干扰,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真理。它也反映了苏轼对荣师湛然的敬仰和对道德智慧的向往。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丹青闲展小屏山。香烬一丝寒。织锦回纹,生绡红泪,不语自羞看。相思念远关河隔,终日望征鞍。不识单栖,忍教良夜,魂梦觅长安。

宝筝偏劝酒杯深。歌舞乍沈沈。秀指十三弦上,挑吟击玉锵金。牙台锦面,轻移雁柱,低转新音。妙是不须银甲,向人说尽芳心。

节逢重九日,郡占五溪间。止水痕依岸,行云影过山。

雪霜衰鬓拔还生,桃李新园长未成。五十尚能胜六十,今年又减去年情。

摇摇倚青岸,远荡游人思。风欹翠竹杠,雨澹香醪字。才来隔烟见,已觉临江迟。大旆非不荣,其如有王事。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懒不窥园久,元非效促舒。新荷满沼密,篮舁出门疏。借问含烟晚,能胜裛露初。愧无鱼戏句,弄翰白分如。

蓝田丞姓崔,华阴丞讳嘉。二子不择禄,虽陋看作华。我但欲藏拙,享此亦已奢。所期谨回旋,老{左马右爽}避少騧。

穷居无米糁蒿藜,筠笼相先送荔枝。安得仙人炼丹灶,试将红玉甑中炊。

掾曹骑马赴西台,迢递关河几日回?秋草自随人去远,夕阳长共雁飞来。乱云荒驿迷秦树,落叶残碑有汉苔。最忆年年寒食节,华筵谁向曲江开?

雪中气象但漫漫,雪后乾坤净好看。零落瑶林晴照里,参差银阙暮云端。疑开粉墨图新就,犹洒楼台笔未乾。万井都人蒙煦育,恩深不觉夜来寒。

大道靡涉多歧,迷涂争求捷径。采御未免摇精,道引止能祛病。服食一藏偏强,烧炼千金或罄。纷纷小法小功,往往匪清匪净。那知反照内观,专在致虚守静。况始生之神气,即本来之性命。源深其流必长,根固其叶斯盛。刳心自契真空,减息终成大定。谓虚固苛集道,非睿不能作圣。夫人

东川已过二三春,南国须求一两人。富贵大都多老大,欢娱太半为亲宾。如愁翠黛应堪重,买笑黄金莫诉贫。他日相逢一杯酒,尊前还要落梁尘。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色去朝东。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

李许相从久,时方混武文。议刑新幕府,保塞旧将军。二士俱人物,三贤更主君。春兰秋菊意,他日共风云。

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说着这般滋味苦,教人怎不鼻头酸。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师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不觉行行三两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初到孤村宿孤馆,鸟啼花落千林晚。晚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

古鼎龙涎香犹喷。

墙头霜下草,又作一番新。

南浦柔条拂地垂,攀翻聊寄我西悲。武昌官柳年年好,他日春风忆此时。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