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安乐公主宅

银烛金屏坐碧堂,只言河汉动神光。
主家盛时欢不极,才子能歌夜未央。

作品评述

夜宴安乐公主宅

银烛金屏坐碧堂,
只言河汉动神光。
主家盛时欢不极,
才子能歌夜未央。

中文译文:

在银烛照亮、金屏衬托、坐在碧堂中,
只谈河汉的动人光辉。
主人家举办盛大宴会时的欢乐无尽,
才子们能够歌唱到夜幕未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时期举行在安乐公主宅的夜宴,通过诗人的描写,表达了宴会的繁荣壮丽以及才子们的歌唱狂欢。

首句“银烛金屏坐碧堂”,用银烛、金屏、碧堂等贵重装饰来描绘宴会的场面,凸显了豪华和繁华的氛围。

接着,“只言河汉动神光”,将河汉比作宴会上的灯光,形容其灿烂夺目的景象。这句意味深长,不仅仅是对宴会场面的描绘,更寓意了宴会人们的神采飞扬,以及在这个特殊时刻灵感和创造力的迸发。

第三句“主家盛时欢不极”,强调了主人家在盛宴时的欢乐无穷。宴会场面热闹喜庆,人们笑谈欢歌,气氛热烈。

最后一句“才子能歌夜未央”,表达了才子们的才情横溢,他们能够尽情地歌唱,使宴会延续到深夜。

整首诗欢快流畅,生动自然地描绘了夜宴的繁华场景和才子们的饱满情绪,展现了唐代盛世文化的繁荣和欢乐氛围。同时,该诗也传达了诗人对盛宴场面和才子才情的赞美,以及对繁荣时代的留恋之情。

作者介绍

崔日用,唐朝大臣,诗人。进士出身,为芮城尉。先是攀附武三思,后附唐玄宗。在诛除太平公主前,玄宗跟崔日用讨论,日用说:“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太子),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并建议“先定北军”,七月初四,玄宗完全按照崔日用的计划行事。遂诛太平公主。史称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封齐国公。

诗词推荐

达磨西来未足夸,少林捏目强生花。得皮得髓徒分别,妙在圆明本不差。

孤馆迢迢,暮天草露沾衣润。夜来秋近。月晕通风信。今日原头,黄叶飞成阵。知人闷。故来相趁。共结临岐恨。

脱尽诸缘空不空,杳无边表喻难同。须知月蚌肠中物,体取云犀角里通。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太平游子归来也,云鬓霜眉内转功。

之官未入境,已有爱人心。遣吏回中路,停舟对远林。岛声淮浪静,雨色稻苗深。暇日公门掩,唯应伴客吟。

曲江晴影石千株,吾子思归梦断初。有信北来山叠叠,无言南去雨疏疏。祖师门接园林路,丞相家同井邑居。闲野老身留得否,相招多是秀才书。

结发仕州县,蹉跎在文墨。徒有排云心,何由生羽翼。幸遭明盛日,万物蒙生植。独此抱微痾,颓然谢斯职。世道方荏苒,郊园思偃息。为欢日已延,君子情未极。驰觞忽云晏,高论良难测。游步清都宫,迎风嘉树侧。晨起西郊道,原野分黍稷。自乐陶唐人,服勤在微力。伫君列丹陛,出处

时样多求赫赫声,惟公独韫玉精神。传无房杜可书一,心即羲皇太古人。日月升时先奋翼,风云浓处忽抽身。苍苍忍夺客星去,却使凌烟忆老臣。

向来绮语祸机深,几效灵均欲自沉。周庙人曾铭在背,管城子已秃无心。今谁伯乐能酬价,后有钟期必赏音。老矣尚须君警策,昔人一字答千金。

小市犹依海,横桥欲跨汀。雨余榕径冷,春晚苎田青。薄宦低豪气,浮生惜壮龄。急流归亦好,忧患饱曾经。

几日赏花天,月淡荼_小。写尽相思唤不来,又是花飞了。春在怕愁多,春去怜欢少。一夜安排梦不成,月堕西窗晓。

花边鹭立红云里,林下人行翠幄中。炎暑吾今知所避,全家移入广寒宫。

道涂奔走不曾安,却羡山家住得闲。记取还山安住日,更忘奔走道涂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皂衣京兆数论兵,西护秦台暂抗旍。顕父百壶连帐出,良家六郡佩鞬迎。甘泉路迩烽槔偃,非子川长马庌平。左右汉臣聊作帅,非缘侍从厌承明。

病余儿废锄,门巷草芊眠。来者何所闻,披草足跫然。封侯谢骨相,使鬼无金钱。梦作白鸥去,江湖水黏天。

松门东路有柴关,凉卧清宵梦亦閒。更待海风来万里,一天霜月满空山。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动地欢声遍十龙。元宵真赏与民同。春归莲焰参差里,人在蓬壶快乐中。乘皓月,逐和风。凉舆归去莫匆匆。班春休道无千炬,也有星球数点红。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