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珠韵赠湜长老

嗣宗虽不言,叔宝犹理遣。
东坡但熟睡,一夕一展转。
南迁昔虞翻,却扫今冯衍。
古佛既手提,诸方皆席卷。
当年清隐老,鹤瘦龟不喘。
和我弹丸诗,百发亦百反。
耆年日凋丧,但有犊角茧。
时来窥方丈,共笑虎毛浅。

作品评述

《用数珠韵赠湜长老》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嗣宗虽不言,叔宝犹理遣。
东坡但熟睡,一夕一展转。
南迁昔虞翻,却扫今冯衍。
古佛既手提,诸方皆席卷。
当年清隐老,鹤瘦龟不喘。
和我弹丸诗,百发亦百反。
耆年日凋丧,但有犊角茧。
时来窥方丈,共笑虎毛浅。

诗意:
这首诗以数珠的韵律向湜长老致敬。诗中表达了苏轼对湜长老的敬仰之情,并通过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对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境遇和心境,以及对湜长老的推崇,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转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意象表达了对湜长老的赞美和自身的反思。诗句中使用了一些意象和典故,给诗词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诗中提到了“嗣宗虽不言,叔宝犹理遣”,表达了湜长老的高尚品德和对道义的坚守。叔宝是指叔宝担任宰相时,嗣宗对他的赞赏和信任。苏轼通过这一典故,将湜长老的高尚品质与自己的崇敬之情相结合。

其次,诗中描绘了苏轼自己的境遇和心境。他称自己为“东坡”(指自己的字号),表示自己过着悠闲的生活,但也随着时光的流转而经历各种变化。他提到南迁的虞山和扫地的冯衍,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

接着,诗中以佛教的意象和典故来表达对湜长老的推崇。将湜长老比作手持数珠的古佛,意味着他的智慧和博大胸怀。而“诸方皆席卷”则暗指湜长老广泛而深入的学识和渊博的见解。

最后,诗中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他提到了“当年清隐老,鹤瘦龟不喘”,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但也表达了对长者智慧和生命力的敬仰。诗人以自己弹丸般的诗作来自比,表示即使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充满力量和深意。

整首诗通过对湜长老的赞美,以及对自身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同时,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给作品增添了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苏轼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气入肌肤。因知好句胜金玉,心极神劳特地无。

一著南冠二载余,安危不必问何如。精金百链钢还锐,劲竹三冬节不枯。对月欲同鹃带血,临风会有雁传书。瓦杯冷落孤灯里,几度吞声只自吁。

雨去云来十二峰,渚宫楼阁暮重重。细腰无限空相妒,不觉瑶姬梦里逢。

川原膴膴小曾峦,千古英雄剑气寒。渗漉仁风并义泽,只今光焰在毫端。

钜野韶光暮,东平春溜通。影摇江浦月,香引棹歌风。日色翻池上,潭花发镜中。五湖多赏乐,千里望难穷。

我非识字空有志,丱角已探翰墨场。于今四十竟何益,聊取上代资平章。率更清峭骨骼坚,云厌古柏微春阳。虞君态度绝可爱,皎皎玉女乘鸾翔。褚君妍姿媚人眼,晚岁亦复兀老苍。薛君风味宁不好,未免籍湜屡仆僵。太宗天性好儒翰,右军墨宝三千张。君臣刻意事摹仿,往往一造夫子堂。

寒色犹高,春力尚怯。微律先催梅拆。晓日轻烘,清风烦触,凝散数枝残雪。嫩英妒粉,嗟素艳、有蜂蝶。全似人人,向我依然,顿成离缺。裴回寸肠万结。又因花、暗成凝咽。拈蕊怜香,不禁恨深难绝。若是芳心解语,应共把、此情细细说。泪满阑干,无言强折。

大块赋形,皇览揆予,俾尔昌而寿。嗟壮游。岁月老征裘。向秋来、顿如蒲柳。桂开又。鲈鲙蟹橙正美,故人应忆传杯手。想薜荔岩峦,梧桐庭院,当时风景依旧。对斜阳、极目倚危楼。问一舸、何时过吴头。乘下泽车,戴华阳巾,锦衣游昼。犹。客有名流。交情金石襟期厚。双湖烟艇里,

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布谷催春惜雨乾,白鸥江上未盟寒。且倾客子酴醿酒,共享先生苜蓿盘。我已悬车羞碌碌,公当鸣佩称珊珊。休文才思虽多病,可是空吟红药阑。

枕流未云清,食蘖不言苦。老禅家翠微,风壑啸一虎。碧眼照人天,金地漂花雨。千偈弹指顷,竟亦无剩语。

金碧高层世界空,凭蜺长啸八蛮风。横轩水壮蛟龙府,倚栋星开牛斗宫。三楚故墟残景北,六朝荒苑断山东。不堪怀古劳悲笑,安得鹏抟颢气中。

近之不逊,远这则怨。无义无情,可贵可贱。一年一度雪深冤。毕交无人是的传。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北里酒钱烦屡索,南州诗债懒频酬。欲歌金缕羞红粉,拟插黄花避白头。底事登临好时节,等闲收拾许多愁。

玉妃步月影毵毵,宴罢瑶池酒正酣。半夜不知香露冷,春风吹梦过江南。

湘东夜宴金貂人,楚女含情娇翠嚬。玉管将吹插钿带,锦囊斜拂双麒麟。重城漏断孤帆去,唯恐琼签报天曙。万户沈沈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欲上香车俱脉脉,清歌响断银屏隔。堤外红尘蜡炬归,楼前澹月连江白。

满城社雨,又唤起无家,一年新恨。花轻柳重,隔断红楼芳径。旧垒谁家曾识,更生怕、主人相问。商量多少雕檐,还是差池不定。谁省、去年春静。直数到今年,丝魂絮影。前身应是,一片落红残粉。不住呢喃交讯,又惹得、莺儿闲听。输于池上鸳鸯,日日阑前双暝。

鹤乘轩车已堪叹,狐戴髑髅何可亲?劝君一笑扫除尽,来作人间百岁人。

小桃借春春已来,平分和气入均台。夜来台边草环绿,今朝芒生满三木。街头拍手闹千儿,齐唱中和宣布曲。使君坐啸闹如云,请酿百川寿使君。但愿使君长乐职,不须更看杓虚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