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末清初屈大均的《感事(其三)》
拼音和注音
shū wáng xū nǐ chūn qiū shì , qiè dì nán chéng gē jù gō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春秋:(名)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正富(年纪不大,将来的日子很长)。②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曾由孔子修订。后来常用为历史著作的名称。③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因鲁国《春秋》包括这一段时期而得名。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
割据:(动)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各自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军阀~。
秋事:秋日农事。
虚拟:(形)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人物|~现实。②(动)虚构:报告文学不应有~的材料。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原诗
神华缥缈蜃楼中,吐纳风涛有汉宫。
一代波臣持日月,十年海外尽英雄。
书王虚拟春秋事,窃帝难成割据功。
五百岂关无死士,将军不欲令名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