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十首·龟山操

龟之氛兮,不能云雨。
龟之枿兮,不中梁柱。
龟之大兮,祗以奄鲁。
知将隳兮,哀莫余伍。
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作品评述

诗词:《琴操十首·龟山操》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龟之氛兮,不能云雨。
龟之枿兮,不中梁柱。
龟之大兮,祗以奄鲁。
知将隳兮,哀莫余伍。
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中文译文:
龟山的氛围啊,无法带来云雨。
龟山的枝干啊,无法作为梁柱。
龟山的伟大啊,只能屹立于奄鲁。
知晓将要崩溃啊,无人悲伤我这个伍子。
周公有鬼啊,唉,求我归来辅佐。

诗意和赏析:
《琴操十首·龟山操》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诗词,通过描绘龟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

首先,诗中使用了龟山作为象征,以突出作者的主题。龟山被描述为无法带来云雨、无法作为梁柱,这意味着它虽然庄严伟大,却无法为国家带来雨水和支撑。这种描述暗指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暗示国家的困境和衰败。

接着,诗中提到了奄鲁,奄鲁是指当时国家的名称,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国家。作者通过将龟山与奄鲁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国家状况的忧虑,似乎在预示国家的衰败和崩溃。

最后两句“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自己的归责。作者借用了周公的形象,暗示自己像周公一样有智慧和才能,希望能够回国辅佐,帮助国家走出困境。

整首诗词蕴含着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自己责任的思考。通过描绘龟山之景,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心和对自身作用的思索,展示了韩愈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诗词推荐

渭水冻无波,终南翠色多。云临残照霁,客向故城过。惊雁远犹叫,牧童寒不歌。心愁人不会,谓我欲求何。

三贤堂废西湖上,文庙重营气宇新。若得雪江相配享,方知创立是何人。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半年不读书,顾影疑非我。乃知百年中,如此过亦可。书能作汝祟,识字果非福。明年倘未死,乐哉驾黄犊!

剑家子骥我乡人,洞口桃花独问津。岁时他乡逢叔士,杏林花发小阳春。

客舍青青乱,名园郁郁斜。旧栽彭泽署,新植武昌家。翠幄隋堤密,金丝蜀道赊。狂夫少樊圃,有菀兴无涯。

俯拾沧溟大,冲陈苍莽多。闽山飞鸟没,吴会一帆过。消长看沙尾,行藏问钓蓑。登临有如此,人物付谁何。

大悲院里趁村斋,卒死无人出地埋。捏怪凌空摇木铎,春风处处露尸骸。

宫树参差带苑墙,暖尘兼雾扑衣裳。新蒲细柳皆春色,紫燕黄莺欲断肠。沽酒客来花未落,祓除人去水犹香。老怀无复登临赏,坐对钟山到夕阳。

村南野老亦多伎,两鬓鬔松状如鬼。嬴颠秦蹶了不闻,一心只向红炉裹。风鞴在手金在鎔,等閒变化天无工。日暮欢呼走妻子,买鱼沽酒歌春风。

蚤作抽书对白间,瓦炉犹有宿香残。诗来报我群花尽,亟起巡檐忘帽寒。

虞江波上一帆风,天水澄明夜色空。古体诗成岩影里,新醅酒酌月明中。吚哑两桨止还作,欸乃数声西复东。尘滓此时无一点,恍疑身在水晶宫。

忆昔西行万里余,长亭夜夜梦归吴。如今历尽风波恶,飞栈连云是坦途。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淮头。明时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愁。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乐轩世俗文不工,场屋此生难遭逢。百年饿死真可惜,人命只在田亩中。远行直到西融州,客装收拾来归休。江滩象窟百无忧,却陷人心危险头。海上曾琚本亭户,日在公门骋词诉。下乡老妪何大娘,小郎遗业孤女当。主婚老妪贪聘资,将女嫁与曾琚儿。女将三十年及格,依法卖田何所疑。

占胜地,胜地难摹写。二水护城闉,千山带林野。山林郁苍苍,千里遥相望。括苍转晓色,九峰含夕阳。危栏压雉堞,嘉名寄文章。阴晴阅变态,昼夜无故常。郊平涨潦涉沧溟,渚回澄波萦素练。霁后遥岑历历分,雾中叠嶂濛濛见。增远目兮双明,含清辉兮四面。奉分星之肸蚃,切宸居之眩

山馆绝尘交,唯容谢公屐。洗酌松下泉,题诗涧边石。吟僧期不来,掩琴坐岑寂。貌此林外影,雨余正凝碧。

咫尺凤衾鸳帐,欲去无因到。虾须窣地重门悄。认绣履频移,洞房杳杳。强语笑。逞如簧、再三轻巧。梳妆早。琵琶闲抱。爱品相思调。声声似把芳心告。隔帘听,赢得断肠多少。恁烦恼。除非共伊知道。

律藏精持世所稀,淡然高趣自忘机。禅开静室苍苔遍,饭起闲窗独鸟归。雪岳夜钟清度枕,水轩秋月冷侵衣。吟馀讲罢无他事,人外时容扣竹扉。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