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文徵明的《二月廿六日游天池诸山》
拼音和注音
xī běi qún shān liè cuì píng , tiān chí wǎn zhuǎn dài zhī xí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西北:方位名,介于西和北之间。特指中国西北部。
天池:海。天上仙界之池。指山顶之池。星名。穴位名。即承浆。参见'承浆'。
宛转:(动)①辗转。②同“婉转”。
群山:山连山,群山环抱。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原诗
西北群山列翠屏,天池宛转带支硎。
行穿壑谷身忘倦,忽听松风酒又醒。
岁闰故应春缓缓,民饥欣见麦青青。
老年行乐知无几,莫负樽前双玉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