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承旨学士喜资政侍郎休退五绝

南阙腾章归老初,安轮四马照中都。
不知谁在东门外,解道贤哉此丈夫。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宋祁创作的《和承旨学士喜资政侍郎休退五绝》。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阙腾章归老初,
安轮四马照中都。
不知谁在东门外,
解道贤哉此丈夫。

诗意:
这首诗词是宋祁为庆贺承旨学士晋升资政侍郎而作。诗中描绘了一幅景象,南方皇宫的大门上升起了一道文彩斑斓的云彩,四匹安稳的马车停在皇宫中央。诗人不知道是谁在东门外,赞叹这位贤德之士的品行和才能。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五绝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承旨学士升任资政侍郎的喜悦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南方皇宫的景象,展示了庆贺之时的喜庆氛围。南阙腾章归老初,形容皇宫上升起的云彩,象征着吉祥和荣耀。安轮四马照中都,描绘了四匹马车停在皇宫中央,象征着权力和威严。诗人通过这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才德兼备的贤士的赞美和敬佩之情。诗词简洁明快,意境清新,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才华和对士人品行的推崇。

作者介绍

某闻望之补郡,常雅意于本朝;长孺爲郎,每注情于禁闼。皆欲恢明景化,徽序懿纲。宣硕惠于政经,奉清光于昼接。前闻尽在,茂躅可徵。恭惟学士淑问熙朝,英猷秀世。颁条列土,重季布之股肱;陪议外庭,凑吾丘之智略。果膺绿诏,入觐紫宸。盖丕绩以上闻,表清衷之弥属。饬东方之骑,飞鞚载严;趣舍人之装,輶轩既御。而某夙叨恩纪,敢嘿颂声。才愧巴人,莫预弥高之唱;惠同嘉树,愿赓勿剪之谣。谨斋沐成七言四韵送行诗三章,缮写捧诣客次,祗候陈献。理非逮意,言且无文,甫成怫悦之辞,少系中和之作。

诗词推荐

入门见修竹,兹士已可人。不必问寒温,使可饮清醇。此兴谅不浅,此意亦已真。安得王子猷,相与共卜邻。

摆脱微官万里来,非阙枝上子规催。镜中苍鬓摘还满,花上青春唤不回。我筑一溪愚似柳,君工五字老於梅。哦诗肯傍水旁径,賸买长瓶为子开。

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秋声满林壑,秋雨滴梧桐。门外未归客,飘泊在途中。归也,归也,通身白汁,下载清风。

坤元生物,公里相宣。蠲兹祀事,美报致虔。清酤芬如,灵坛岿然。酌尊奠觞,神其格焉。

交石夹头栖落鸿,卸桅强饭伤飘蓬。隔洲渔屋披乱草,入港客舟维古枫。际晚望断风帘矗,才晴洗得雪林空。旧侨野寺重寻懒,回眺炊烟摇苇丛。

三尸魄重药难医,一个丹瓢一剑飞。历尽大罗天下路,无人肯吃又藏归。

天光水色合为一,舟出西城犹落日。一规忽见寒璧升,万顷坐叹溶银溢。哀哀姑恶诉何苦,熠熠萤火光自失。苇低时见小艇过,水响遥知大鱼出。铜壼玉酒我径醉,短发垂肩蓬不栉。缓篙溯月勿遽行,坐待湘妃鼓瑶瑟。

小白长红几番飞,清诗端为解愁围。莫贪藉草寻幽事,须念留花苦待归。杜酒政须常在手,沈腰元自不胜衣。织成春恨无穷尽,谁遣天孙不下机。

吾友西家黄,笔力压余子。金马可曳裾,胡为亦留此。整整插架书,拂蠹自料理。三年飞不翔,袖手今且尔。仪凤五色文,霄汉终接武。

铁砚伤同志,青灯忆旧游。临轩朝凤阙,驰道听鸡筹。魏野神仙宅,元龙湖海楼。西风一挥泪,世事盖棺休。

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驱鸡尝理邑,走马却从戎。白刃千夫辟,黄金四海同。嫖姚恩顾下,诸将指挥中。别路怜芳草,归心伴塞鸿。邺城新骑满,魏帝旧台空。望阙应怀恋,遭时贵立功。万方如已静,何处欲输忠。

肃肃庠序,祀事惟明。大哉宣父,将圣多能。歆声肸乡,回驭凌竞。祭容斯毕,百福是膺。

贾侯怀六韬,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

密霰来新岁,春阳气渐微。侵庭草芽冻,纷杂雁行飞。江寺谁开迳,湖山我欲归。雨花无六出,休怪著人衣。

有鸟有鸟名老鸱,鸱张贪很老不衰。似鹰指爪唯攫肉,戾天羽翮徒翰飞。朝偷暮窃恣昏饱,后顾前瞻高树枝。珠丸弹射死不去,意在护巢兼护儿。有鸟有鸟毛似鹤,行步虽迟性灵恶。主人但见闲慢容,行占蓬莱最高阁。弱羽长忧俊鹘拳,疽肠暗著鹓雏啄。千年不死伴灵龟,枭心鹤貌何人觉。

村边废宅少人居,闻道生徒共扫除。书札浮沉三月后,交游显晦廿年余。小岩原上归僧远,长石冈头旅骑疏。知尔含情望天末,苍烟落日几踌躇。

眇眇临窗思美人,荻花枫叶带鸡声。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飗.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风何凄兮飘飉,搅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

舒元舆是赋家流,我有余妍不尽收。今日谢君贻好句,恨无双佩略相酬。神仙见谪情虽薄,风雨相轻恨未休。为报悦人须以礼,不同苏小而惭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