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长老

巘路蹑云上,来参出世僧。
松高半岩雪,竹覆一溪冰。
不说有为法,非传无尽灯。
了然方寸内,应只见南能。

作品评述

《云居长老》是唐代王贞白的一首诗词。诗意是描写一个虔诚的出世僧人登上峭壁,寻求神仙之道的情景。诗中描绘了松树高耸在半山岩石上,被积雪覆盖的景象,以及竹子林立在冰冷的溪流之上。作者表达了出世僧人追求超脱尘世的诚意,并暗示他并不追求任何功德法力,也不传播空灯之说,他只是渴望在自身的内心洞察力的引领下见到南方的神仙。

中文译文:
登上峭壁踏云路,来参拜出世僧人。
松树高悬巨岩上,竹子掩映溪水冰。

不去追求功德法,不传说无尽的灯。
真相了然于我心,只望南方能见道。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僧人超脱尘世、追求真理和神仙的态度。诗中的云居长老代表一个出世的僧人,他为了追求真理登上峭壁,意味着精神的高度和离尘出世的决心。诗中描绘的松树高耸在半山岩石上,被积雪覆盖,表达了僧人高尚的品格和自身的超然境界。竹子覆盖在溪流冰面上,展示了僧人对冰寒世界的超脱和无畏。作者强调了僧人不追求功德法和空灯之说,意味着他不追求任何外在的功利和传统的教义,而是通过修心向内,洞察内心的真相。最后两句 "了然方寸内,应只见南能" 表达了僧人追求的真理和神仙的目标,南方代表神仙、仙境的象征,意味着他希望能够在自身的内心洞察力的引领下,见到真理和神仙。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高洁修行僧人的赞赏和对超脱尘世境界的向往。

作者介绍

王贞白,字有道(875—958),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王贞白的轶事趣闻

  帝泽岂如和尚泽——王贞白逃不脱和尚掌“中”字

  有些人原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但因被一些不明不白的东西纠缠着,竟使之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这无疑就很让人感叹了。

  江西上饶人王贞白,①字有道,他生性机敏,对生活的要求颇为恬淡,只是他在科场上却显得甚为坎坷。尽管他在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便考取了进士,但当时有人以为这次考试不无“猫腻”,遂纷纷向上举报。碍于舆论的压力,昭宗就命令有关官员对那些业已考取的新科进士进行复试。如此一折腾,王贞白虽然没被误予删除掉进士名额,但等到他被授予官职时,已是七年之后的事情了。因此,著名诗人郑谷便写了首五言诗来安慰他,其中有句云: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

  事实上,王贞白本人也是挺喜欢写诗作文的。他刚刚知道著名诗僧贯休时,便把他自己所写的《御沟》诗寄给贯休,并在信里十分客气地请求对方给予指点。当时和尚贯休便读到了该诗里的句子——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贯休虽然觉得这句子颇为警策,但仍觉得它还有再予推敲的必要。但他们两人由于不认识,和尚觉得一时间也不便多说什么话;心说那就等将来有机会时再当面陈说吧。

  后来有朋友组织了一次聚会,王贞白和贯休两人都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样,贯休便说起了王贞白前回给他所寄的作品里似乎还有一个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也没有了。而这王贞白一听,也像贯休当年不愿修改“十四”为“四十”一样,②随即“呼”的一声便站了起来,颇为生气地瞪了贯休一眼,扬长而去。看着王气咻咻地离去,这和尚却微笑着说道:“王先生思维非常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掉转头来跟我谈诗的。”说罢,和尚遂取笔在手掌心里写了一个字,并痴痴地坐等着他了。果然不出所料,没到一盏茶的工夫,王贞白便又返了回来;他对着贯休深施一礼,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想把上回所呈诗作的前句改为‘此中涵帝泽’,大和尚您觉得如何?”贯休当即笑着把他的手掌心摊开,原来他手心里所写的字正是一个“中”字!王贞白不觉大为惊服道:“大和尚实亦可称为小生之一字师也!”

  此后,两人便成了极为要好的诗友。由此看来,原本热望“帝泽”能给自己更多滋润的王贞白,想不到眼前这和尚给自己所受启发的恩泽,也是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的啊!

  后来由于适值世乱,对《易经》深有研究的诗人王贞白便不再去做官了,而是回到了老家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进行写作。

  按:① 此据《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他书有沿袭《唐才子传》卷十作“永丰人”者,似皆误。② 具见本书《棱棱傲骨识诗僧》一文。

王贞白的生平

  王贞白字有道,信州永丰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
  尝寄御沟诗与诗僧贯休,有“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句。
  他日面晤,语及此。贯休道:“当改一字”。
  贞白拂袂而去。
  贯休乃书一字于掌心以待,贞白果还,曰:“此中涵帝泽,如何”?
  贯休出掌示之,不异所改。
  二人遂订深契。乾宁二年,(公元八九五年)登进士第。
  榜下,物议纷纷。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仍中选。
  七年后,授校书郎。
  后迟隐以终。
  贞白常手编所作诗三百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七卷,(新唐书志只录诗集一卷。此从唐才子传)传于世。
  后以世乱而不仕,归隐后,曾在西山(今广丰中学内)建“山斋”,传道授业,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四大诗人”,手编所作诗三百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共七卷。
  唐·乾宁二年张贻宪榜(895)登进士,是广丰县第一个进士。
  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授职校书郎。
  昭宗奔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后,为避世乱而退居家山,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不复仕进。王贞白“学力精湛,笃志于诗”,其诗“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清秀典雅,辞意工丽”,对江西文坛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诗,深受四方学者所推崇,尊以为师。
  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丰县众多的文人当中,只有其占有一席之地。所作诗300首及赋文合为《灵溪集》7卷,《全唐诗》共录其诗78首,其中卷24有1首,卷701有65首,卷885有12首。但不知什么原因,最为著名传唱千古的名篇《白鹿洞》“读书不觉春己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却没有收进《全唐诗》中。
  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中兴元年)病卒于故里,葬于广丰县县城西门外城壕畔,并建有王有道公祠(今已废)。遗著自编有《灵溪集》7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补编》存诗12首。

诗词推荐

蒲坂横临晋,华芝晓望秦。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东咏唐虞迹,西观周汉尘。山河非国宝,明主爱忠臣。

白日归来皆有意,平生事了最为难。可邻万顷烟波色,只属天随醉眼看。

雾隐森森小山碧,不嫁东风矜国色。流芳端自蕊珠仙,曾是先皇亲拔识。一身便足当三千,气韵乃在黄香前。聊同蕖菊领秋色,不与桃李争春妍。日幄云幛护青茜,丹霞为台月为殿。露滋韶艳染猩袍,风引清芬吹雉扇。结根只合帝子乡,价重未可琼瑶偿。济川小试舟楫利,作醴更助椒兰香。

尝闻观蹄涔,讵识海水大。浩浩与天同,滔滔众流会。平吞江作练,远泻河如带。终日郡楼间,欲取长鲸鱠。

汉东烟树露蝉嘶,回首周南涕易危。梁苑谩传居右赋,扶风谁识最良眉。仙巾雨垫愁怀路,素壁尘凝忆问诗。他夜梦魂知不远,蘧蘧长绕越禽枝。

吾家职分是云山,不见云山不解颜。游兴亦难拘日阻,梦魂都不到人间。烟岚欲极无涯乐,轩冕何尝有暂闲。洛社交朋屡相约,几时曾得略跻攀。

甫入乌台宾客贺,举朝侧耳听抨弹。臣方抗奏婴龙颔,上已批依免豸冠。皦日方中宁有蔽,佞山一拔了无难。追攀老艾吾安敢,聊喜词臣不辱官。

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啼鸟几曾催。西风犹未来。山房连石径。云卧衣裳冷。倩得李延年。清歌送上天。

雁荡奇峰绝比伦,巍然森列应天文。光联奎壁期公辅,名显瑶阶欲致君。峻极冷擎中夜月,峥嵘突出半空云。进行正尔需贤佐,光岳钟灵气未分。

远归谁道日辰误,小醉自觉精神豪。已誓孤褰脱世故,南山斗底诛蓬蒿。

柳拈金丝花吐绣。蝶拍莺歌,来献天人寿。一点红黄眉上秀。玻璃满泛长生酒。丁祝遐龄天样久。年年岁岁笙歌奏。早晚郎君纡紫绶。归来色共斑衣斗。

仿佛蟾蜍影,萧然蟋蟀声。秋随桐叶倒,心与鬓毛惊。旧出斑无数,新添白几茎。百年成底事,揽镜若为情。

台号煕煕倚半空,新秋景好与春同。朱衣吏列登临处,百二山河一望中。

鹭雏相逐出深笼,顶各有丝茎数同。洒石多霜移足冷,隔城远树挂巢空。其如尽在滩声外,何似双飞浦色中。见此池潭卿自凿,清泠太液底潜通。

华堂高启集儒英,地接仙乡景气清。苔径静铺修竹影,松窗虚透读书声。云飞吟阁诗怀冷,泉激层崖客梦惊。孝弟门风传祖德,圣朝清史独传成。

马前山色连天起,竹外溪声动地来。试过溪桥访山寺,清风为我拂尘埃。

庞老多年不入州,一竿危坐石溪头。山中饱食鱼羹饭,不博人间万户侯。

唤作拄杖则触,不唤作拄杖则背。若也识得,荆棘林中撒手,是非海里横身。脱或未然,普贤乘白象,土宿跨泥牛。

日出天垠露,江横地轴分。驰年悲落木,羁思托孤云。重扫净名室,长招漫仕君。悠悠德璋辈,未办勒移文。

四望平川独一峰,峰前潇洒是莲宫。松声竹韵千年冷,水色山光万古同。客到每怜楼阁异,僧言因得鬼神功。县民遥喜行春至,鼓腹闲歌夕照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