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薄_人人留不住。
杨柳花时,还是成虚度。
一枕梦回春又去。
海棠吹落胭脂雨。
金鸭未销香篆吐。
断尽柔肠,看取沈烟缕。
独上危楼凝望处。
西山暝色连南浦。

作品评述

《蝶恋花》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石孝友。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薄_人人留不住。
淡泊的人,无论多么优秀,都无法留住他人的心。

杨柳花时,还是成虚度。
杨柳飘动时节,时间仍然虚度而过。

一枕梦回春又去。
一觉醒来,春天已经过去。

海棠吹落胭脂雨。
海棠花被风吹落,像是胭脂般的雨滴。

金鸭未销香篆吐。
金鸭(一种香囊)还未消融,散发出香气。

断尽柔肠,看取沈烟缕。
柔肠断尽,观看着沈烟缭绕。

独上危楼凝望处。
独自站在危楼上凝望远方。

西山暝色连南浦。
西山渐渐暗淡,连绵到南浦。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情景。作者通过描绘杨柳飘动的时节和海棠花的凋零,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中的金鸭代表着时光的流转,而柔肠断尽和沈烟缭绕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烦恼。最后,作者独自站在危楼上,凝望远方,西山的暗淡景色延伸到南浦,给人一种宁静而凄美的感觉。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腻的意象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它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特点,即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读者可以通过欣赏这首诗词,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伤与对生命的思索,同时也体味到了自然景物的美妙和宁静。

作者介绍

石孝友,字次仲,南昌(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有《金谷遗音》一卷,已佚。事见清道光《南昌县志》卷二二。

诗词推荐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

蝶恋花

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阴涤晓风。九十莲华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蝶恋花

出现在杨州,留锡於此地。宝塔凌高空,声光动万里。利物应群机,如月分众水。我来爇瓣香,一瞻一顶礼。从教人道自倒还自起。

蝶恋花

萧郎自小贤,爱客不言钱。有酒轻寒夜,无愁倚少年。闲寻织锦字,醉上看花船。好是关身事,从人道性偏。

蝶恋花

金屋琼台拥画楼,锦云香满采莲舟。人间尽道仙家乐,不识霜娥有底愁。

蝶恋花

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

蝶恋花

沙田疲瘠快秋登,家计浑如水上冰。今日新佥河泊户,阿侬准备学攀罾。

蝶恋花

低垂不足畏炎氛,自是居高避俗喧。五瓣圆黏猩血重,数丝牢缀蜡心存。雅持本色明清昼,肯驻残妆媚黑昏。林下何人修炼到,丹余流入此芳根。

蝶恋花

软红尘里,爱君家、缥缈半空楼倚。曲槛外,江南江北,两岸好山无际。日涌浮金,烟凝积翠,朝夕映窗几。抛书卧看,丘壑在人胸次。兴来把笔临池,浓涂淡抹,咫尺论千里。内一段精神聚处,□甚诗人能拟。却笑米颠,结庵京□,也便写图夸美。生绡半幅,漫赋新词同寄。

蝶恋花

渔竿消日酒消愁,一醉忘情万事休。却恨韩彭兴汉室,功成不向五湖游。花满西园月满池,笙歌摇曳画船移。如今暗与心相约,不动征旗动酒旗。

蝶恋花

中岩多少隐,提榼抱琴游。潭冷薜萝晚,山香松桂秋。瓢闲高树挂,杯急曲池流。独有迷津客,东西南北愁。

蝶恋花

碧树香台锦绣连,画师应见乱离前。如今风景那堪写,废寺空山锁暮烟。

蝶恋花

著书新奏御,优诏及禅扉。首座名虽贵,家山老未归。磬声寒绕枕,塔影静侵衣。终忆西湖上,秋风白鸟飞。

蝶恋花

纸灯吹灭尚迂回,直至如今心未灰。台石鲜花将半蚀,不知焚钞复谁来。

蝶恋花

自昔遥闻太守高,明爻象彖日忘劳。洞中陈迹今如扫,斯道何曾损一毛。

蝶恋花

绝国春风少,荒村夜雨多。可怜新草木,不识旧山河。世事纷纷异,人情转转讹。老怀禁不得,怅望一长歌。

蝶恋花

归马起暝壑,微灯耿深竹。农翁具鸡黍,要我林下宿。共谈陇亩事,未语眉已蹙。邑胥迩来稀,每涨卷平陆。山中复小旱,一雨仅半熟。举酒属乃翁,微笑以胜哭。湖乡尔何知,瀰漫正吞屋。且共尽此觞,人苦不知足。

蝶恋花

洛之花图欧公诗,惊怪天巧呈新枝。自言当时记者数十种,姚魏后有潜溪绯。蜀之花图景仁句,香雪蕊金藏不露。径围三尺瑞云红,尚有二花添未具。此花非惟今所无,世间久亦无此图。东南花样自来小,如盘能几多如盂。晓来明眼花翁作,风韵宛然如蜀洛。写作花中第一花,群类一时都脱

蝶恋花

江梅犯晨霜,喷薄弄晴景。坐遣塞葅胸,化作陂万顷。论交贵皓首,枯澹味方永。戏控茱萸水,饱食云门饼。日下烟渚寒,长歌敲柳瘿。

蝶恋花

君去民称颂,吾州录事廉。平心决蛮触,恕笔谳髠钳。守法仁人勇,持身处女严。城中旗傍盛,不欠恶诗拈。

蝶恋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