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少蕴内翰同年宠速,遣妓隐帘吹笙,因成一阕)

东道殷勤玉斝飞。
华灯倾国拥珠玑。
玉奴嫌瘦玉环肥。
缥缈幸闻缑岭曲,参差犹隔夏侯衣。
放开云月出清辉。

作品评述

《浣溪沙(少蕴内翰同年宠速,遣妓隐帘吹笙,因成一阕)》是宋代诗人葛胜仲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道殷勤玉斝飞。
华灯倾国拥珠玑。
玉奴嫌瘦玉环肥。
缥缈幸闻缑岭曲,
参差犹隔夏侯衣。
放开云月出清辉。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描绘了繁华的场景和奢华的氛围。诗人通过描述华灯齐放、玉斝飞舞,展现了东道主的殷勤款待和场面的热闹喧嚣。其中,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宴会场景的繁华和热闹,以及人物形象的对比。

赏析:
这首诗词以华丽的辞藻和绚丽的意象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场景。首句描绘了东道主的盛情款待,玉斝在空中飞舞,象征着宴会的喜庆和热闹。接着,诗人以华灯倾国、珠玑拥挤的描述,突出了场景的璀璨和奢华。在第三句中,诗人使用了对比手法,以玉奴嫌瘦和玉环肥的形象,表达了女性之间的嫉妒和斗争,凸显了宴会的虚荣和尔虞我诈。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缑岭曲的音乐声,将宴会场景与音乐相结合,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梦幻的氛围。诗中提到的夏侯衣是指古代的一种华丽服饰,通过参差不齐的形象,使得缑岭曲和夏侯衣相隔遥远,加强了音乐的神秘感。

最后一句表现了宴会的高潮,诗人运用放开云月出清辉的意象,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顶峰。云月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和明月,清辉代表着明亮的光芒,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将宴会的喧嚣与明亮的景象相结合,使诗词达到了高潮。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场盛大宴会的繁华景象,展示了宴会的喜庆、热闹和奢华,同时也透露出其中的虚荣和尔虞我诈。通过对宴会场景和音乐的描绘,使诗词充满了神秘和梦幻的氛围,给人以美好、绚丽的感觉。

作者介绍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葛胜仲的介绍

  葛胜仲(一○七二~一一四四),葛立方之父。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宋史》作丹阳人,误。丹阳是其晚年寓居,见本集卷二一《里中无居寓丹阳县书怀》)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元符二年(一○九九),官杭州司理参军。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兖州教授。崇宁二年(一一○三),入为太学正。大观元年(一一○七),充提举议历所检讨,兼宗正丞。二年,迁礼部员外郎,以事责知歙州休宁。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复原职。四年,擢国子司业。六年,除国子祭酒,以言事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彦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邓州,以在湖州时忤朱勔,落职食祠禄。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起再知湖州。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致仕归。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有《丹阳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事见本集卷末附其婿章倧《文康葛公行状》,《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葛胜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葛胜仲的生平

  葛胜仲,葛书思的四子,字鲁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生。他年幼时聪明过人,每天能诵书数千言,9岁能写文章,文章中常常妙语惊人。父亲葛书思为儿子葛胜仲随意选了一个老师。隔了一段时间,葛胜仲对父亲说,这位先生不适合当我的老师。父亲感到奇怪,便问缘故。葛胜仲便从袖中取出自己所写文稿,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葛书思看了微微点头,便为葛胜仲换了老师。葛书思常同上门来客谈论诗文,偶有遗忘之处,就叫来儿子葛胜仲,葛胜仲对答如流,满座赞叹少年胜仲的才学不凡。从此以后,葛府有宾客云集的机会,葛书思总让儿子胜仲到场,陪侍左右。

  葛胜仲15岁已精通经史,16岁参加开封府解试,中选。19岁时,父亲任楚州涟水(今属江苏)县丞,葛胜仲随父亲住涟水。在涟水,同张氏成婚,生下长子葛立方。葛胜仲22岁,再试开封府,他写的《封建策》获主考欧阳叔弼(欧阳修三子)的赞扬,获第4名。哲宗绍圣三年(1096),第三次参加开封府考试,获“优选”。第二年,试礼部。此时恢复经义取士之制,制举官林希评定葛胜仲的试卷为“邃于经旨”,乃“擢置高等”,于是,与其长兄葛次仲同登此年进士第。朝廷提倡律学,葛胜仲参试获第一,便被任命杭州右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掌讼狱勘鞫之事”(《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在任上司理参军,葛胜仲明法善断,秉公办理,数月间,将积案审理办结。

  此后,葛胜仲在有关官署考试《诗》、《书》、《礼》三经,又试博学宏词科,两科俱为第一,特迁河中府知录参军,改登仕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兖州州学教授。在兖州任上,葛胜仲勤于讲学,督诲学子。致力改善诸生学习条件,提高教育水平。葛胜仲《丹阳集》卷六收入《策问》17篇,标题为《治德》、《治功》、《治效》、《官制》、《官方》、《选举》、《考察》、《取士》、《士习》、《劝学》、《试士》、《富强》、《食货》、《藩镇》、《远识》、《靖民》、《律令》,多是在兖州期间,为诸生所作的教学蓝本。

  崇宁二年(1103),葛胜仲被召入京,晋升太学正。此后,又迁文林郎。大观元年(1107)五月,又迁承直郎,充提议历所检讨官,后任检讨。后又任通直郎,兼知大宗正丞事。此后,又转奉议郎、承议郎、秘书省校书郎,升任礼部员外郎。

  大观三年(1109)八月,因议论庙制,与时论不合,被降为歙州休宁知县。在休宁,葛胜仲勤于吏事,善断讼狱,为民辨别是非曲直,平息纷争。

  葛胜仲在休宁的4年间,诗词(特别是词)创作进入高峰期公之余,登山览水,填词自遣。《全宋词》收录葛胜仲词82首,按内容可分为游宴、赏花、节令、咏怀词等几类,其中,以在休宁吟咏的最多。颇有特点的如《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词写岁暮冬夜“憔悴一衰翁”,有着“流落天涯”的凄苦心境,有着“木落沧州”的悲怆感受,他不奈羁旅愁思的折磨,独自在冬夜的小窗下火盆旁,借酒浇愁。词中借梅花自喻,她虽在官衙内小壶中,身有羁绊,但仍玲珑剔透,暗香浮动,傲霜斗雪。自己虽被贬休宁,然而仍然身在江南。在关山阻碍,暮霭重重的意象中,既有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

  另如《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此篇写词人在县衙愁坐的情思。主人公坐在简陋的藜木床上愁思闷想,看如篆字的熏香袅袅,似轻雾横飘,那萦回的篆香如愁绪徘徊,那横飞的轻雾像悲思几缕。词人在梦幻之中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他仰望室外,只见天高云淡。孤鸿远去,听见那雁声凄厉,如泣如诉,好象替幽人低语,倾诉衷肠。大雁秋去春来,还有归乡之时,而自己呢?身处一片荒城之中,听暮鼓声声,那迁客羁臣凄凉孤寂的感受何处诉说?晚秋寒斋、芭蕉夜雨、云外哀鸿、乱山无数、斜日荒城、暮鼓声声,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有力地烘托出一位寒斋愁坐的人物形象。

  政和三年( 1113),葛胜仲回到京师,复召为礼部员外郎,继又擢国子司业。次年七月,转为朝奉大夫、朝散大夫(从六品)。九月,迁太常少卿,受命续修欧阳修《太常因革礼》,从治平年间(1064~1067)迄政和四年(1114),共300卷。

  政和七年(1117),葛胜仲在京师任国子祭酒、大司成,总管国子监和内外学事。次年正月,因言论不慎,被罢免大司成一职,离开京师,寓居涟水。在涟水期间,葛胜仲作有《西江月》词二首。两年多后,朝廷为葛胜仲平反,恢复右文殿修撰身份,任汝州(今河南临汝)知州。此间,他作有《汝州劝农文》云:

  今节届春莫,农事急矣。惟尔有众,念稼穑之艰难,深其耕,易其耨,毋卤莽灭裂以自啬,其报则年谷登熟,粒米狼戾,仰以供赋舆,次以养父母,俯以蓄妻子,无不足者。及收其赢余以为凶荒之备,生理足矣。与夫偷顷刻之安,以贻终岁饿殍沟壑之忧者,盖相万也。古者田不耕者,出屋粟垂緌五寸,以罚惰游之士。境内有惰农,不敏刺史将酌古意而罚之。

  此间,葛胜仲的诗歌创作也很活跃,在这里形成的汝州诗人群成员有葛胜仲、陈与义、陈与能、富直柔、宋唐年、陈恬、段拂等。葛胜仲与陈与义、陈与能兄弟关系密切,相互交游,诗词会友,声气相通,缘情放言,酬唱之作为数不少。

  宣和三年(1121),葛胜仲50岁,被任显谟阁侍制(从四品)。次年五月,调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湖州是南渡以后江浙诗人的酬唱中心之一,葛胜仲在湖州任上,与闲居卞山的叶梦得常有往来,两人同游法华山、西余山,登高临远,互有唱和。还多次月下泛舟,吟赏烟霞。《临江仙》、《定风波》、《浣溪沙》等词作唱和尽显文士的风流儒雅。

  两年后,葛胜仲又调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州。

  靖康元年(1126),葛胜仲在江阴居住,被朝廷封为正四品的通议大夫。次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高宗即位,改元建炎,葛胜仲被封为通奉大夫,居住平江。不久,便携家移居湖州。当时葛胜仲57岁,一直到73岁去世,一直居住在湖州。担任过湖州知州。官至从三品的正议大夫。绍兴元年(1131)退隐以后,相继加封丹阳郡开国伯、开国侯、开国公。绍兴十四年(1144)九月,葛胜仲在湖州无疾而终,终年73岁。次年九月,其子葛立方奉父亲灵柩归葬江阴花山。

  葛胜仲一生任官达46年,其中在京师20年。由于长期在太学任职,并多年担任太学的正副长官,还临时兼任礼部试的考官,加上兼任太子府的学官,在士大夫中颇有名望。去世后,谥“文康”。著有文集80卷,外集20卷。他的《丹阳集》24卷,《丹阳词》1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葛胜仲的家族起源

  江阴自北宋起,崛起了一个葛氏家族,科第连绵,人才迭出,长盛不衰。葛氏,成为古代江阴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化氏族。葛氏家族原来居住在淮南道扬州。唐代末年,他们从扬州南渡长江,来到江阴定居。

  据葛胜仲《丹阳集》中《朝奉郎、累赠少师、特谥清孝葛公(书思)行状》记载,葛氏“其先嬴姓,夏后封国于葛,后因氏焉。世籍广陵。唐天祐中,有讳涛者,避孙、杨连兵之祸,徙江阴,家之。”由此可见,江阴葛氏的祖先姓嬴,在夏朝封于葛国,因此改姓葛,世世代代居住在扬州。唐文德至景福年间,孙儒与杨行密发生争战,战争持续了多年,使富甲天下的扬州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扬州居民死的死,逃的逃。葛涛率领本家族人员为躲避战乱,从扬州迁至江阴,葛涛成为江阴葛氏的第一代始祖。

  葛涛家族先来到江阴涂镇(今属南闸镇),后定居在青阳芙蓉湖畔,从事农业垦殖。葛涛以下,至第六代葛书思(1032~1104),字进叔,自幼聪慧,刻苦攻读,淹通六经。神宗熙宁间,进行推行科举制的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葛书思考中熙宁六年(1073)进士,任睦州建德县主簿,后任吉州司户参军监湖州新市务。葛密去世,葛书思丁忧持服多年。后来再调任开封府封邱县主簿,又转任和州防御推官、知楚州涟水县丞,官至正六品上,文官第十四阶的朝奉郎,也告老还乡,活到73岁,著有《安遇集》10卷。

诗词推荐

日落梁山西,遥望寿张邑。洮河带泺水,百里无原隰。葭菼参差交,舟楫窅窈入。划若厚土裂,中含元气湿。浩荡无端倪,飘风向帆集。野阔天正昏,过客如鸟急。往时冠带地,孰踵萑蒲习。肆噬剧跳梁,潜谋固坏蛰。古云萃渊薮,岂不增怏悒。蛙鸣夜未休,农事春告及。渺焉江上怀,起向

浣溪沙

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傍。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列火然,除却双勾两日全。

浣溪沙

杖屨相随步野田,坐临阶石和诗篇。要看隔水人家菊,试借系门渔父船。且缓归情知有月,不生酒兴为无钱。寒来莫问家中事,才得身闲即是仙。

浣溪沙

慎言浑不畏,忍事又何妨。国法须遵守,人非莫举扬。无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此个如端的,天应降吉祥。

浣溪沙

衲僧相见莫疑猜,布袋结头今日开。露柱著衫南岳去,灯笼脱帽上天台。只有云门木上座,终年无去亦无来。有时独靠古屏畔,觑破门前下马台。

浣溪沙

水流云散海天涯,与子长游亦可嘉。归马迹漫燕峤雪,啼鹃血染楚城花。乾坤浩荡空双眼,南北迢遥事一家。三叠琴心谁解意,蓬莱归路蹑青霞。

浣溪沙

十里五里望不断,白花红花俱可怜。无姓无名天下乐,自开自落卉中仙。

浣溪沙

娟娟好是帘前竹,净绿相依乍晓时。万叶忽惊风不定,都翻宿雨下清池。

浣溪沙

嘉定丙子斗插申,秋灰出管才半旬。我来适值蒸暑节,烛龙吐焰扶桑滨。炎官流汗走踯躅,金乌啄火焚空旻。溼云拥岫呼不出,火云糊天挂赫日。脑脂盖眼壮士眠,谁挽天河洗蒸郁。友人万君家龙丘,追凉共作招提游。入门指点到丈室,中有石壁清且幽。半月泓澄锁寒绿,气象凄切涵清秋。

浣溪沙

已矣经邦业,茫然造物心。人生固有定,天意颇难谌。此日嗟亡鉴,当年用作霖。吾皇方愿治,十事想遗箴。

浣溪沙

大旱如焚气不苏,云师谁遣上天衢。人人准拟为霖甚,风动雷行雨却无。

浣溪沙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长。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驿路收残雨,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

浣溪沙

归兴逢山便解颐,上人多思乞留诗。千若万壑经行处,他日烦师觅旧题。

浣溪沙

杖林山下竹筋鞭,六月行人口吐烟。曾在祸融峰顶见,十分月出在平田。

浣溪沙

大患元因有此身,百年强半走踆踆。折残广武城边柳,染尽洛阳衣上尘。绕树鹊孤栖渐稳,支床龟老息初匀。出门不欲摩双眼,世态年来又一新。

浣溪沙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浣溪沙

琼妃卧月。任素裳瘦损,罗带重结。石径春寒,碧藓参差,相思曾步芳屧。离魂分破东风恨,又梦入、水孤云阔。算如今,也厌娉婷,带了一痕残雪。犹记冰奁半掩,冷枝画未就,归棹轻折。几度黄昏,忽到窗前,重想故人初别。苍虬欲卷涟漪去,慢蜕却、连环香骨。早又是,翠荫蒙茸,不

浣溪沙

收拾风烟锁翠微,乱山穷处结岩扉。青天不尽鸟飞尽,吴楚川原似衲衣。

浣溪沙

清江涵德泽,嘉瑞效灵龟。巢叶形偏小,如金色最奇。玉灵惭异质,绎属近幽姿。骑置遥承献,观图仰帝祺。

浣溪沙

淮海欢腾五袴歌,政声京光益中和。邺侯井在功堪纪,郑国渠成利更多。紫禁遄跻知异眷,珍台归卧本微疴。功名方展凌云步,奈此佳城白日何。

浣溪沙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