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子(柳)

喜韶景才回,章台向晓,官柳舒香缕,正和烟带雨,遮桃映杏,东君先与。
乍引柔条萦路。
娇黄照水,经渭城朝雨。
翠惹丝垂,玉阑干风静,轻轻搭住。
到此曾追想,陶潜旧隐,忆隋堤津渡。
三眠昼永凝露。
更许黄鹂娇语。
似怕日暖,飞花成絮,拟雪堆绣户。
待放教婆娑,如眉处、笼歌舞。

作品评述

《竹马子(柳)》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曹勋。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喜韶景才回,
章台向晓,
官柳舒香缕,
正和烟带雨,
遮桃映杏,
东君先与。
乍引柔条萦路。
娇黄照水,
经渭城朝雨。
翠惹丝垂,
玉阑干风静,
轻轻搭住。
到此曾追想,
陶潜旧隐,
忆隋堤津渡。
三眠昼永凝露。
更许黄鹂娇语。
似怕日暖,
飞花成絮,
拟雪堆绣户。
待放教婆娑,
如眉处、笼歌舞。

诗意:
《竹马子(柳)》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的景色和情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描写柳树和花朵的细节,以及对渭城、陶潜隐居等地的回忆,诗人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情思索。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过去的情感回忆。首先,诗人以“喜韶景才回”开篇,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悦之情。接着,通过描绘“官柳舒香缕”和“遮桃映杏”,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丽的春日场景。随后,诗中提到了“陶潜旧隐”和“隋堤津渡”,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诗人在春光中感叹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娇黄照水”,描述了春日的花朵在水中的倒影;“玉阑干风静”,描绘了春风轻柔的景象。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词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此外,诗中还出现了“黄鹂娇语”和“飞花成絮”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整首诗更加绚丽多彩。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思索展现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诗人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变迁,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思。

诗词推荐

春云绿处。又见归鸿去。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醉弄影娥池水,短箫吹落残梅。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阁日微阴不碍晴,杖藜小倦且须行。湖山有意留侬款,约束疏锺未要声。

官谭有严投急影,公衙未退沸繁声。香材聚敛千家圃,兵卫森凝百雉城。额上粉轻春尚早,股间金重日初晴。百虫未敢梅花近,唯有渠来蹴雪英。

故园春到已三旬,满目繁华未觉贫。年老得逢无事日,心闲不类有官人。戴花休管头无那,酌酒何妨手自亲。七十人生从古少,安知来岁有吾身。

一点墨漆,元无缝罅。罗汉云居,天上天下。出入奋迅,三界无家。以除恼禅,打鼓弄琵琶。沈却法船,留下戽斗。欲得不沈,戽乾劄漏。

又踏君山路,来驱陌上尘。江仍旧时面,我是去年人。爱听松声古,休催柳色新。片云衔落日,梅与月争春。

老去相看终惨淡,秋来无赖对婆娑。任从叶逐西风去,要听庭宽夜雨多。

气概如虹俺得知,留吴那肯竖降旗。北人不解欺心语,正恐南人作浅窥。

太白狂歌一酒船,锦袍夜醉楚江边。此时应向剡中宿,逼耳清猿月满川。

终南道士学弹琴,门外松萝锁翠阴。涉海八龙朝出洞,隔山群鹿夜归林。琪花过雨溪风澹,玉树笼烟壁月沈。三十六坛钟鼓寂,云璈声接步虚音。

杨柳秋千旗斗舞。漠漠轻烟,罩定黄鹂语。红滴海棠娇半吐。燕脂水似朝来雨。行过池边携手路。都把多情,变作无情绪。惟有东风知住处。凭君送取温存去。

暂往比邻去,空闻二妙归。幽栖诚简略,衰白已光辉。野外贫家远,村中好客稀。论文或不愧,肯重款柴扉。

多生习气未除肉,长夜安眠懒食粥。屈伸久已效熊虎,倒挂渐拟同蝙蝠。众笑忍饥长杜门,自恐莫年还入俗。经旬辄瘦骇邻父,未信脑满添黄玉。海夷旋觉似齐鲁,山蕨仍堪尝菽粟。孤船会复见洲渚,小车未用安羊鹿。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长须同一仆。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同归期两黄鹄。

方塘菡萏高,繁艳相照耀。幽人夜眠起,忽疑野中烧。晓寻不知休,白石岸亦峭。

不雨经时气若焚,共欣疏点夜深闻。平明忽捲重阴尽,可是风师待策勋。

枯株独寿忆双栖,谁想天嘉蓊郁时。坡老诗成无继笔,阜陵书此有遗碑。日摇槎影龙蛇断,雪缀花痕鸟雀疑。化日可期人莫讶,柏堂不复辨荒基。

出水莲花比性灵,三生尘梦一时醒。神传尊胜陀罗咒,佛授金刚般若经。懿德好书添女诫,素容堪画上银屏。鸣梭轧轧纤纤手,窗户流光织女星。

赵州曾探水,茱萸无一滴。东觑西觑了,拄杖便靠壁。沧海深处归,何人辨端的。

茅屋往来久,山深不置门。草生垂井口,花落拥篱根。入院将雏鸟,寻萝抱子猿。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