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宣宗收复河湟诗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凯歌。
右地名王争解辫,远方戎垒尽投戈。
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作品评述

《进宣宗收复河湟诗》是唐代诗人崔铉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唐宪宗时期收复河湟地区的壮丽景象。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大致为:边陲万里映恩波,宇宙群芳喜凯歌。王争解辫抵贼胆,戎垒归降识英雄。烽烟终止三秋戍,九曲清波现祥瑞。共赴圣明千载运,见俗富贵与时和。

这首诗意旨在庆贺宪宗时期收复河湟地区的胜利,歌颂了帝国统一的壮丽景象。全诗通过对边陲地区的描写,展现了万里边陲映照着唐朝帝国的荣光,而宇宙间群芳盛开的景象象征着和平与繁荣。王争解辫、戎垒投戈的描写表明了边境地区的集体抗战精神,以及战胜侵略者的勇气和智慧。

诗人在第五句中描述了边界戍卒们奋战三秋的壮丽景象,将烽烟的终结视为一种喜悦和庆贺,而跳跃的九曲清波预示着祥瑞的到来。最后两句以高度赞颂的语气,将忠诚的臣民与聪明睿智的圣明君主相辅相成,凝聚着时代的力量和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形成寓意丰富的结尾。

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唐朝宪宗时期,当时回纥人和吐蕃人侵略唐朝的边境,后来唐朝派遣军队收复了河湟地区,并成功地将边境稳定下来。崔铉以豪迈激昂的语言,表达了对胜利的欢呼和对统一国家的热爱,将军国荣耀与人民幸福紧密相连,表达出崇高的爱国情怀。这首诗词在描写壮丽景象的同时,也传达了对和平与稳定的追求,以及对君主贤明统治和社会繁荣的向往。

作者介绍

崔铉(生卒年不详),字台硕,博州(今山东聊城)人,唐朝宰相,义成军节度使崔元略之子。崔铉出身于博陵崔氏大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历任荆南掌书记、左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等职。会昌三年(843年),崔铉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因与李德裕不睦,被罢为陕虢观察使。大中三年(849年),再次拜相,大中五年(851年),党项入寇,崔铉为独自执政,趁机挤走宰相白敏中,不久,升任右仆射,封博陵县公。大中九年(855年),崔铉罢相改任淮南节度使,兼检校司徒,进爵魏国公,唐宣宗在崔铉赴任时亲自送行并赋诗一首表示对他执政七年成绩的认可,咸通年间,改任荆南节度使,并在就任后平定了庞勋的起义,最后死于任上。

崔铉的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崔铉早年考中进士,进入藩镇幕府,历任荆南掌书记、西蜀掌书记、左拾遗、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后加承旨)、户部侍郎。他曾针对唐武宗喜好蹴踘、角抵的行为,上表劝谏,得到武宗褒奖。

担任宰相
  会昌三年(843年),唐武宗任命崔铉为宰相,授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兼任户部尚书。会昌五年(845年),崔铉因与李德裕不和,被免去宰相之职,外放为陕虢观察使。

  会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继位,任命崔铉为检校兵部尚书、河中节度使、河中尹,封博陵县开国子。大中三年(849年),崔铉被召拜为御史大夫,不久再次拜相,担任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大中五年(851年),党项入寇。崔铉欲独掌相权,便趁机排挤右仆射白敏中,建议派大臣前去镇抚。唐宣宗遂将白敏中外放,让他征讨党项。不久,崔铉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进封博陵县开国公。

出居淮南
  大中九年(855年),崔铉被罢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加检校司徒,进封魏国公。唐宣宗亲自在太液亭饯行,并赐诗一首,称他“七载秉钧调四序”,对他执政七年间的政绩表示认可。

  大中十二年(858年),宣州都将康全泰发动兵变,驱逐观察使郑薰。唐宣宗命崔铉兼任宣歙观察使,让他征讨叛军。同年十月,崔铉收复宣州,斩杀康全泰等人。宣宗加封他为检校司空,但却免去其兼任的观察使之职。

移镇江陵
  咸通元年(860年),崔铉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改任荆南节度使,出镇江陵。

  咸通九年(868年),徐州戍将庞勋在桂林发动叛乱,率戍卒北返中原,沿途大肆劫掠。崔铉召集兵马,扼守江湘要害,想要尽擒叛军。庞勋得知后,不敢进入荆南境内,只得改道江西、淮右。

  崔铉最终在江陵去世,但具体时间不详。

崔铉的家庭成员

父亲
  崔元略,进士出身,历任京兆尹、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都留守、义成军节度使等职,追赠尚书左仆射。

儿子
  崔铉有四子:崔沆、崔汀、崔潭、崔沂。崔沆曾在唐僖宗年间拜相,官至礼部侍郎、同平章事,黄巢之乱时遇害。崔沂则历仕唐朝、后梁、后唐三朝,官至尚书左丞、太子少保。

崔铉的轶事典故

前程万里
  崔铉幼年时曾随父亲崔元略去拜访韩滉,很得韩滉的喜爱。崔元略道:“这孩子近来在诗道上进步很大。”韩滉便指着架上的鹰,让韩滉赋诗歌咏。崔铉接过纸笔,当即便作诗一首:“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韩滉叹道:“这孩子可以说是前程万里啊!”后来,崔铉果然进士及第,出将入相。

炙手可热
  崔铉担任宰相时,任用亲信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等人参与议政,权盛一时。京师有谚语流传:“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指命运亨通),鲁绍瑰蒙。”唐宣宗对此也有所耳闻,将这十六个字题在屏风上。郑鲁时任刑部侍郎,崔铉想引荐为宰相,但宣宗却将其外放为河南尹。后来,宣宗对崔铉道:“郑鲁被外放了,朝中事情还是你说了算吗?”崔铉惶恐请罪。

诗词推荐

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民如赤子,不杀非时草。

风林委黄叶,寒乌噪枯枝。四山失其蔽,惨淡无奇姿。是时岁云暮,节物良可悲。边马嘶北风,塞垣草亦衰。传闻西南戍,未敢休王师。不辞征行苦,颇念馈饷迟。遥怜持戟士,半是五陵儿。不知家存亡,辛苦临边陲。日暮裘褐单,谁当寄征衣。

红红白白定谁先,嫋嫋娉娉各自妍。最是倚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政可怜。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五常百行异其名,腔子源头一个诚。数马似愚宁过谨,悬鱼虽矫却真清。宽和爱众众同爱,骄倨轻人人所轻。诗好何如动业好,旂常元不载诗声。

三秋万里五溪行,风里孤云不计程。若念猩猩解言语,放生先合放猩猩。

椎牛作社酒新篘,扶老将儿嬉陇头。木落人家见鸡犬,晓寒溪口在汀洲。无功可佩水苍玉,迕岁空思狐白裘。身到楚伧非屈宋,顾慙疏懒作悲秋。

长江水流不尽心事,终条山隔不断情思。想着你,夜深沉,人静悄,自来时,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词,记在你心窝儿里直到死。

苍生惜死所,倚须数寸泽。连朝油云度,空劳问雨色。丰歉恐数然,造物莫为力。定知天屡阴,为尔动凄恻。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辟。四牡奕奕,孔脩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锡,鞹鞃浅幭,鞗革金厄。韩侯出祖,出宿于

弃官清颍尾,买田落星湾。身在菰蒲中,名满天地间。谁能四十年,保此清静退。往来涧谷中,神光射牛背。

笔床药灶趁霜晴,闲向山中乐宦情。亭傍疎林看石坐,径穿幽洞绕溪行。雁来红叶我容老,御爱黄花晚节清。烟澹凤城门欲掩,夕阳归路竹兜轻。

明月下西窗,窥我席东枕。枕中梦忽破,俄然转凄凛。美人天一方,相见犹拾沈。何时引金樽?开怀笑歌饮。

病躯羸马陟崔巍,扑面征尘抖擞开。万古春愁借山隔,几番风信把花催。染成湘泪笑邻竹,飘作寿妆辱梅。捻尽吟髭无奈困,亟呼茗碗胜村醅。

火冷灰寒炭又无,大家兀坐嘴卢都。冷灰堆里忽豆爆,大地通红火一炉。

禹尽九州,河内日冀。霍山崇崇,作镇积势。我祀如何,百末旨味。承神燕娭,诸神毕至。

秋气恻恻侵户牖,霜林风过犹余音。八年泪湿龙塘土,展转不眠中夜心。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元真降治佑生民,紫馆空歌协吉辰。芬馥鹊炉兰注袅,盘萦钿合翠龙臻。阴凝珠树飞鳞密,影拂霓旌瑞角新。月驷云螭徒骏逸,碧鸡金马谩璘彬。会骖虬辇昭灵异,终接飚轮奉圣神。愿复水官修豢御,纪年何足播芳尘。

家山一望三午里,华发双亲七十稀。自许朴忠宽社稷,谁知甘旨悮庭闱。菜根有味逢春雨,草色无边傍日晖。总总白云保处是,夜寒结梦但东归。

板荡凄凉忍再闻?烟峦如赭水如焚。白沙堤下唐时草,鄂国坟边宋代云。树上黄鹂今作友,枝头杜宇昔为君。昆明劫后钟声在,依恋湖山报夕曛。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