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
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作品评述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鉴赏

  苏轼的词以豪放闻名。他的千古名作《念奴娇》以凌厉无比的词笔,描绘江涛,壮美无比。是他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夜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即亦鼻矶)后写下的。本词作者赵秉文是金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词对他有极深影响,他也极敬慕苏轼。这首词就是赵秉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韵之作。

  《大江东去》即《念奴娇》,缘自苏轼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句:“用东坡先生韵”就是采用苏轼赤壁词的原韵。苏东坡作词,多隐括前人作品,这首词,也属这类作品,它隐括前人(特别是苏轼)之作,可以说句句有来历。上片,主要由《赤壁赋》化来,下片化用杜牧《登乐游原》诗句等,表达了词作者对苏轼被谪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同时借古说今,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救国之危亡,从而产生的消极出世的思想。

  上片以问月起句。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本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首句中“挂影”指月亮,但却用“苍苍”来形容,再加之以肃杀的“秋光”来相衬,顿时,一片苍凉、高洁、肃杀之感跃然纸上。随后,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想到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享尘”指当时错得复杂的官场,“人杰”指苏东坡,(本词作者赵秉文曾盛赞苏轼为“雄节迈伦,高气盖世”“人中麟凤”。)四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骑鲸人“本指唐李白,这里借指苏轼,”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厚》”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却难寻仙过,只有寄情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本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殊为难得了。

  《金史》称: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再迁唐山。丁父忧,用荐者起复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诘其仆,历数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当时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耻之。坐是久废,后起为同知岢岚军州事,转北京路转运司支度判官。承安五年冬十月,阴晦连日,宰相张万公入对,上顾谓万公曰:“卿言天日晦冥,亦犹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极有理。若赵秉文曩以言事降授,闻其人有才藻,工书翰,又且敢言,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泰和二年,召为户部事,迁翰林修撰。十月,出为宁边州刺史。三年,改平定州。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盗愈繁。秉文为政,一从宽简,旬月盗悉屏迹。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

  金史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备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寻为兵部郎中,兼翰林修撰,俄转翰林直学士。

  金史贞祐初,建言时事可行者三: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明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糜廪禄为无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塞,盖朝廷初议更张,市肆已妄传其不用,因之抑遏,渐至废绝。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令近上职官通市道者掌之,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

  金史兴定元年,转侍读学士。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金自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其弊益甚。盖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陈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绌落,于是文风大衰。贞祐初,秉文为省试,得李献能赋,虽格律稍疏而词藻颇丽,擢为第一。举人遂大喧噪,诉於台省,以为赵公大坏文格,且作诗谤之,久之方息。俄而献能复中宏词,入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

  金史五年,复为礼部尚书,入谢,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愿开忠言、广圣虑,每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许。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兼益政院说书官。以上嗣德在初,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

  金史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及兵退,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春秋》‘新宫火,三日哭’。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已。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三月,草《开兴改元诏》,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

  金史正大间,同杨云翼作《龟鉴万年录》上之。又因进讲,与云翼共集自古治术,号《君臣政要》为一编以进焉。秉文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著《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删集《论语》、《孟子解》各一十卷,《资暇录》一十五卷,所著文章号《滏水集》者三十卷。

  金史秉文之文长于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古诗则沉郁顿挫。字画则草书尤遒劲。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问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状,其为四方所重如此。

  金史为人至诚乐易,与人交不立崖岸,未尝以大名自居。仕五朝,官六卿,自奉养如寒士。杨云翼尝与秉文代掌文柄,时人号“杨赵”。然晚年颇以禅语自污,人亦以为秉文之恨云。

  金史赞曰:杨云翼、赵秉文,金士巨擘,其文墨论议以及政事皆有足传。云翼谏伐宋一疏,宣宗虽不见听,此心何愧景略。庭筠之累,秉文所为,兹事大愧高允。

作者介绍

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赵秉文的介绍

  赵秉文(1159-1232)金朝文学家、理学家。字周巨,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其散文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以周程理学为主,宣扬仁义道德性命之说。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善草书。著作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等。

  赵秉文在书法上与同时代的党怀英、王庭筠、赵沨齐名,但赵秉文的书法早年却是取法只比他长八岁的王庭筠。王庭筠是米芾的外甥,大约“近水楼台先得月”,书法学米芾,并很得形神,时人甚至誉王庭筠书法“不在米元章之下”。

赵秉文的成就

文学
  赵秉文“历五朝,官六卿”,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以及与宋、夏两国的国书等多出其手。他所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当时闾巷间皆能传诵。他学识广博,著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文中子类说》、《南华略释》、《列子补注》等,且兼善诗文书画。金人刘祁称他“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前后主文坛四十年之久,成为金朝末期“文士领袖”。晚年逢金朝衰乱,以禅学求慰藉。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传世,另有《道德真经集解》收录在道藏中。

书法
  赵秉文在书法上与同时代的党怀英、王庭筠、赵沨齐名,但赵秉文的书法早年却是取法只比他长八岁的王庭筠。刘祈《归潜志》云:“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诗专法唐人,魁然一时文士领袖,自号闲闲居士云。”元好问《中州集》谓赵秉文“工书翰,字画有晋魏风调,草书尤警绝”。

藏书
  官翰林修撰,南渡拜礼部尚书,作《遂初园记》:“老屋数楹,名其庄曰‘归愚’;闯户而入,名其堂曰‘闲闲’。堂之两翼,为读易思玄之所。少南,竹柏森翳,有亭曰翠真。又南,花木丛茂,有亭曰伫香。……稍西,临眺西山,台之名曰悠然。其东,丛书数千卷,蓄琴一张,庵曰‘味真’。闲闲老人得而乐之。玄易书数册,吟讽终日。有客来,则接之,焚香宴坐。”抄录古文,至老不衰,两目昏然不已,所积甚富,上至六经,以及庄老、医药、浮屠等。

诗词推荐

好酒来谁家,明月得我心。把酒弄明月,醉卧盗不侵。

大江东去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相彼盍旦。尚犹患之。

大江东去

惊鸿瞥过不容攀,病眼淮边楚望寒。独卧孤舟对杨柳,春风终日在樯竿。

大江东去

南客何时去,相逢问故人。望乡空泪落,嗜酒转家贫。疏懒辞微禄,东西任老身。上楼多看月,临水共伤春。五柳终期隐,双鸥自可亲。应怜折腰吏,冉冉在风尘。

大江东去

帆转清淮极鸟飞,落帆应换老莱衣。河亭未醉先惆怅,明日还从此路归。

大江东去

春色桥边万缕金,娉娉袅袅弄晴阴。笼烟罩月多情处,又见丝条染绿深。

大江东去

几岁榴花蔽曲隈,繁阴初逼坐中来。西邻小槛如图画,偷入帘帷次第开。

大江东去

白苹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

大江东去

扰扰香云湿未干,鸦领蝉翼腻光寒。侧边斜插黄金凤,妆罢夫君带笑看。

大江东去

遶湖谁琢玉为屏,换却南堂万叠青。老子醉狂还自笑,持竿画字满中庭。

大江东去

麻姑石坛起云雾,常意已极高峰颠。岂知造化有神处,别耸翠岭参青天。长松桀柏枝嵬砢,中画一道如流泉。林风飕飕满丘壑,山鸟嘲哳凌飞烟。山腰古亭豁可望,下见秋色清无边。忽惊阴崖势回合,中抱幽谷何平圆。初谁凿险构楼观,更使绕舍开芝田。令人到此毛骨醒,欲构老笔丹青传。

大江东去

秋夜寒蛩语,凄凄孤月明。空床自难寐,不但百愁生。

大江东去

低斋结空野,小竹移孤林。斋闲竹净好,日媚幽人心。南方夏厌暑,独此留残阴。戛雨挫促梦,穿风搜凉襟。长茵展丽鲜,乱歌奏欢禽。侍奴里村服,语客抛尘簪。志高成利讐,思爽生诗淫。值圣喜盈卷,感古悲入琴。山迎稳履远,月劝澄杯深。荣名虽未染,幸亦非堙沈。

大江东去

净里传章句,清中悟句章。通玄达妙得嘉祥。自是绝炎凉。玉户三封清浅。金鼎一溪云篆。蓬瀛方丈是家乡。卧月醉云堂。

大江东去

山城迢递敞高楼,露冕吹铙居上头。春草连天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江田漠漠全吴地,野树苍苍故蒋州。王粲尚为南郡客,别来何处更销忧。

大江东去

轻辞绿野逐征夫,踏遍溪山总不如。莫爱画图尝在眼,渠侬还亦爱吾庐。

大江东去

古货自难买,良工徒苦心。谁能明致力,于此是知音。门第成乖隔,江湖阻滞淫。寄书因有使,还得附微吟。

大江东去

娇含丹粉映池台,忧岂能忘俗谩猜。曹植颂传天上去,嵇康种满舍前来。鹿葱谁验宜男谶,凤首犹寻别种栽。浩有苦怀偏忆母,从今不把北堂开。

大江东去

翡翠笼深烛影昏,当时一见已销魂。歌残玉宇云千叶,醉损珠帘月一痕。欲说竟成闲撚袖,偷看多是半衔樽。而今惜蕊怜花意,只有垂杨半倚门。

大江东去

句曲山人毛发古,苍精龙佩羽衣轻。道高不授中黄秩,天下皆传外史名。石菌云融丹气拥,玉壶春艳紫霞生。楼居又近林和靖,约我寻梅取次行。

大江东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