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出自唐代代韩愈的《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出自唐代韩愈的《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拼音和注音

sān yuè shí liù rì , qián xiāng gòng jìn shì hán yù , jǐn zài bài yán xiàng gong gé xià 。

翻译及意思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谨地再拜进言给相公阁下:

词语释义

三月:三月sānyuè∶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thethirdmonthofthelunaryear,thethirdmoon]∶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三个月

阁下:(名)对人的敬称。现多用于外交场合。

再拜:1.古代礼仪,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2.第二拜。

进士:(名)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相公:1.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敬称2.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

韩愈:1.(768—824)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在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提倡散体。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在思想上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调强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的道统2.(768~824)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举进士。历官观察推官、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一生宣扬儒家纲常名教的道统。散文和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为文反对骈偶,提倡散体。代表作有《原道》、《原毁》、《师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散文都以他为典范。韩愈的诗歌成就虽不如文,但也自成一家。特点在以散文章法、句式写诗,为后来宋诗开了先路。著有《昌黎先生集》。3.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4.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原诗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诗词推荐

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舍下雄鸡伤一德,南头小凤纳三千。

年少看书耻未多,壮心今岁沛中歌。带江黄帜有蹻跖,举国白头无绛何。为我忠谋能有几,匪人阿比敢言他。手攀荆葛藤萝近,敢把新凉取次过。

圣朝偏重大司空,人咏元和第一功。拥节高临汉水上,题诗远入舜城中。共惊向老多年别,更忆登科旧日同。谁不望归丞相府,江边杨柳又秋风。

人物昭陵一代倾,墨庄夫子著书成。我生既晚复何恨,解叩青霜钟大鸣。

隐君宅中区,心游入天境。酌空引窊石,汲深出寒井。檐花度吹香,池叶漏天影。隐几鸣虚琴,悠然有真省。

新秋近,晋公别馆开筵。喜清时、衔杯乐圣,未饶绿野堂边。绣屏深、丽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鵾弦。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西风里、香街驻马,嬉笑微传。算从来、司空惯,断肠初对云鬟。夜将阑、井梧下叶,砌蛩收响悄林蝉。赖得多愁,

自从江树秋,日日上江楼。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州。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百岁为浮名,一身恒旅寓。鸦归野树昏,角散城云暮。残壁窜秋蛩,空阶滴夜雨。愁心似茧丝,短发变玄素。

群猪过饮尚可醉,疥手轑瓮庸何伤。柳家兄弟太迫窄,狂药不容人发狂。

星参差,明月二八灯五枝。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歌宛转,宛转恨无穷。愿为潮与浪,俱起碧流中。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歌宛转,宛转伤别离。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

阶除尽日微风度,帘幕先秋暑气还。莫讶使君临案久,雨晴端正见南山。

五色徒夸补衮工,百年痴作蠹书虫。尘缨黧貌惭衰相,窾木号风逼岁穷。酌酒漫为蛇画足,覆蕉今悟鹿成空。江村且索梅花笑,独有幽人影伴红。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苍藓沿阶,冷萤黏屋,庭树望秋先陨。渐雨凄风迅。淡暮色,倍觉园林清润。汉姬纨扇在,重吟玩、弃掷未忍。登山临水,此恨自古,销磨不尽。牵引。记试酒归时,映月同看雁阵。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谁念留滞故国,旧事劳方寸。唯丹青相伴,那更尘昏蠹损。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迢递岷峨外,西南驿路高。几程寻嶮栈,独宿听寒涛。白鸟飞还立,青猿断更号。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

满目山川似势棋,况当秋雁正斜飞。金门若召羊玄保,赌取江东太守归。

不为潮从海上生,元来水浅浪波平。屈曲盘旋船百转,始知从古浙江名。

季秋阳馆事严禋,能飨洪惟上至仁。游庙衣冠参帝坐,侍祠簪佩俨星辰。欢声被宇和于律,协气流天蔼若春。即见陪銮千万祀,岂长如此在遐垠。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