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示周掾祖谢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
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
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
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
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作品评述

《和陶示周掾祖谢》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
我听说有一所古老的学府,心中暗自思念着渊明的欢喜。

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
我穿着朴素的衣裳,在两所学府间徘徊,窥视门户却没有一个人。

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
国家的风尚仍然像杞国的夷族,庙宇的容貌依然保持着殷商的风格。

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先生的盛宴已经缺席,弟子们散落无处寻找。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我忍受着饥饿,坐下来谈论道义,叹息自己听到得太迟。

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
虽然能够永远被人祭祀,却不能弥补一生的勤奋。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
如今我又在何国,难道与陈蔡相邻吗?

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永远感到愧疚,像虞仲翔一样,弦歌在沧海之滨。

这首诗词以苏轼对古学府的思念和对先贤的敬仰为主题。诗人听到有关古学府的消息,心中充满对渊明(指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喜悦。他来到学府周围,但却没有见到任何人。通过描写国家的风尚和庙宇的风格,诗人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传统价值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先生和弟子暗指古代学者和学生,而先生的盛宴缺席和弟子散落无处寻找,象征着古代学问的衰落和传承的中断。诗人忍饥坐下来谈论道义,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对时代变迁的遗憾。他认为自己晚了解到这些道理,无法弥补自己一生的勤奋。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疑惑和不满。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国,是否与陈蔡等地相邻,暗示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失望和不满。最后一句诗中的虞仲翔是指古代文学家虞集,他的弦歌代表着他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和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古代学问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反思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满。它展现了诗人对学问、道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批判和自省译文:
听说有座古老的学府,我暗自怀念渊明的欢喜。
我穿着朴素的衣裳,在两所学府间徘徊,窥视门户却没有一个人。
国家的风尚仍然像杞国的夷族,庙宇的容貌依然保持着殷商的风格。
先生的盛宴已经缺席,弟子们散落无处寻找。
我忍受着饥饿,坐下来谈论道义,叹息自己听到得太迟。
虽然能够永远被人祭祀,却不能弥补一生的勤奋。
如今我又在何国,难道与陈蔡相邻吗?
永远感到愧疚,像虞仲翔一样,弦歌在沧海之滨。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古代学府和学问的思念,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反思。诗人对古学府的消息充满喜悦,但当他亲自前去时却发现学府空无一人。通过描写国家的风尚和庙宇的风格,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传统价值的思考。他感叹先贤的盛宴已成缺席,弟子们散落无处,暗示了学问的衰落和传承的中断。

诗中诗人忍饥坐下谈论道义,表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对时代变迁的遗憾。他认为自己晚了解到这些道理,无法弥补自己一生的勤奋。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满和疑惑,他对自己身处何国的情况产生疑问,暗示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失望。最后一句以虞仲翔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思辨风格,展示了对古代学问和文化的怀念与敬仰。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对古代风俗的描绘,勾勒出一个古老而庄重的学府形象。诗人通过对学府的寂静和空荡的描绘,表达了对学问的衰落和传承中断的忧虑。他对时代变迁和自身所处环境的疑惑和不满,进一步凸显了他对传统价值的反思。

此诗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苏轼在诗中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同时也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和启迪。它从一个个人的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和文化的断裂,呈现出一种对传统价值的思考和对人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潇洒五湖仙。踏遍尘寰。吟哦长忆两松闲。邂逅天涯还一笑,璧合珠连。风采照衰残。妙语冷然。妓围香暖簇金蝉。端为故人情未减,醉玉颓山。

翰墨有先达,知己仅三数。省斋怜其贫,晦庵过其誉。怀哉介庵老,先我骑鲸去。公如幸教之,岂叹岁不与。

攀龙与泣麟,哀乐不同尘。九陌霄汉侣,一灯冥漠人。舟沈惊海阔,兰折怨霜频。已矣复何见,故山应更春。

火田心主须防慎,慎行方成后世传。传守坎离为要妙,妙趋名利作忧煎。前程若识丹霞法,法路应归紫府仙。

柏水为粮处疗饥,春江千里正逶迤。应知偃鼠归休地,不在神龙起蛰时。

河岳灵神拥瑞来,剑川一夜起云雷。祥风破腊吹灰琯,和气先春报砌槐。龙邸久膺心膂托,金瓯终为姓名开。年年已与梅花约,长借清香入寿杯。

圣贤畏虚名,蛮貊有诚服。仕虽志温饱,鲜不馁其腹。尔来读书者,妄意天雨粟。东皋春一犁,往哉驾黄犊。

不肯官岭海,颇畏瘴疠虞。谁知江西山尽处,亦有岚雾画若晡。五斗何所直,千金不保躯。司空城旦困刀笔,尺籍伍符愁钺鈇。吁嗟此贼蠭如,飞烟一炬斯无余。奈何徵兵动州闾,纷然亦复劳转输。戍栅如栉犹恐疎,江徼一朝成塞隅。

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遥知汉地未有经,手牵白马绕天行。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地尽年深始到船,海里更行三十国。行多耳断金环落,冉冉悠悠不停脚。马死经留却去时,往来应尽一生期。出漠独行人绝处,碛西天漏雨丝丝。

风月为佳节。更湖光、平铺十里,水晶宫阙,若向孤山邀俗驾,只恐梅花凄咽。有图画、天然如揭。好着骚人冰雪句,走龙蛇、醉墨成三绝。尘世事,谩如发。真须脚踏层冰滑。倚高寒、身疑羽化,水平天阔。目送云边双白鹭,杳杳冲烟出没。□□□、□□□□。唤醒儿曹梁甑梦,把消遥、

莫遂终养志,难酬罔极恩。哀哀父母句,肠断不堪闻。

岩头橘树经百黄,三少不生诸老亡。只余石间元佑脚,谷虚尽日鸣当当。

胪言峡山天下奇,欲观愁隔三千里。常恐因循孤此兴,非假夤缘那得至。偶逢月湖起仕宦,正指夔门愁凋敝。忻然谓我便登陆陟。久矣与同臭味。何尝佳处倦扶藜,莫惮西征共行李。绣旆前驱抵江陵,画鹢迎车舣沙市。长年槌鼓转般头,川后回风送旂尾。侵寻岸石惬幽赏,汹涌波涛反轻视。

忆昔登龙日,从容接胜游。轩窗临绿野,尊俎俯清流。尚欲荣花坞,那知负钓舟。新阡何处是,极目暮云愁。

桂屏立壁杳难攀,画舫层层碧玉栏。未觉香风披蕊晚,向来白雪避花繁。秋深犀子仍奔殿,夜迥珠星得走盘。二妙沓来成伯仲,恨无琼玖出毫端。

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人生能几相逢,百年四海为兄弟。旧时青眼,今番白发,年华陨涕。春更无情,抛人先去,杨花无蒂。况江程渐短,别期渐紧,须重把、兰舟系。幸自清江如带,指黄垆、流莺声细。沧波如许,平芜何处,明朝迢递。何预兴亡,不如休去,墙阴挑荠。且相期共看,蓬莱清浅,更三千岁。

卜月惟良,練辰斯藏。臣工在庭,敛佩玱玱。来汝疑丞,明命是将。有淑其德,无或怠遑。

秋霜阁下水潺潺,一片清泉漱玉寒。试把尘襟来此濯,要看披腹吐琅玕。

进士能毋举,偏亲可忍了。紫芝亦良苦,负母入京师。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