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府上姚中丞

关东领藩镇,阙下授旌旄。
觅句秋吟苦,酬恩夜坐劳。
天开吹角出,木落上楼高。
闲话钱塘郡,半年听海潮。

作品评述

陕府上姚中丞,
朝代:唐代,作者:李频,
关东领藩镇,阙下授旌旄。
觅句秋吟苦,酬恩夜坐劳。
天开吹角出,木落上楼高。
闲话钱塘郡,半年听海潮。

中文译文:
陕府上的姚中丞,
在唐朝,李频写的。
作为关东地区的藩镇主官,他受封为旌旄授予者。
他苦苦寻找诗句吟唱,为了回报赏识他的人而夜晚坐劳。
当天亮了,他吹响号角出来,看见木叶落在明堂的屋顶上。
他闲话钱塘郡的事,半年时间听着海潮声。

诗意: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唐代时期官员姚中丞的生活。他是关东地区的藩镇主官,受到封赏。诗中描述了他苦苦寻找诗句吟唱的情景,以表达对别人的赏识的回报,同时也展示了他努力工作的劳累。诗中还描绘了庙堂中的景象和自然的变化,如夜晚天亮吹响号角出来、木叶落在明堂的屋顶上。最后一句提到钱塘郡的闲话,以及作者长时间倾听海潮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唐代官员姚中丞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的努力和辛苦。诗中描绘的景象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情调,如夜晚吹响号角、木叶落在屋顶上,给人以美感和想象空间。最后一句则以钱塘郡闲话和长时间倾听海潮的动作,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潜含了一种宁静和随心所欲的心态。整首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展示了唐代官员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李频的轶事

  本文所要讲述的,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好诗啊,真是好诗!”姚合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喜上眉梢;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严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贤契可曾成家?”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合便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由于这首绝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之所以把爱女嫁给诗人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颇为看好李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出嫁爱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的欣赏,姚凡是外出登临游览,就时常把郑携带在身边,但郑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于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连懿宗皇帝也很赞赏他。尤其在荒年时期,李频又敢于顶着上头压力,开仓赈济老百姓;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鹤驾道山。

  临了,阿袁在此顺便提说一笔,曾任武功主簿便被世人称为姚武功的姚合,事实上,倒是他的快婿、后来比他这官衔略微大些的曾任武功令的李频却并未被世人称为李武功,这也可算是他们翁婿名头之外的颇有意思的称谓了。

  按:① 鹏,一作“鹄”。② 过,平仄两读,此处因谐律关系而读仄声。

李频的纪念馆

  唐大中元年(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1]  本人所作。唐代诗人李频是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他道德高尚、文采出众、政绩显赫,为官期间,他整顿吏治,安定社会,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作更是广为流传,清代曾有诗句将李频和李白并举。为更好的纪念李频,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龙桥村村民王有顺、李强、傅浩生等人在该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帮助下,积极筹资捐助,克服困难,于2010年建起纪念馆。庆祝活动上,李家镇党委政府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李频纪念馆在落成和完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帮助表示感谢,高度评价该纪念馆对李频精神的传承和为繁荣李家文化所起的作用。并表示,镇党委政府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李频纪念馆的建设。

李频的生平

  李频(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懿宗给予嘉许,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死后,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

  李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后李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天复年间(901~904),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无法运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

诗词推荐

华岳三峰翠插天,上头无路可跻攀。不知谁有神仙手,折取峰头十丈莲。

秦庭痛哭血成川,翻讶中行背可鞭。南北共知忠义苦,平生只少两淮缘。

翠篠萧骚入屋寒,欻惊平地起风湍。驯除饥雀低飞去,弱羽毰毸似畏弹。

玉骨冰姿,天然清楚,雪里曾看。物外幽人,细窥天巧,收入毫端。一枝影落云笺。便似觉、清风夜寒。试向松窗,等闲一展,俗虑都捐。

韩杜有佳句,炯炯如辰星。自昔此邦胜,中土亦饫听。奇观今愈多,洞户长不扃。秀色真可餐,腴泽到畦丁。寒岩度轻舫,瘦岭着危亭。因已小雁荡,宁复谈屏谈。自我来拥麾,每思御风泠。如何半载间,足迹才一经。居然俯仰中,便觉尘虑冥。旧刻暗苍藓,往事过奔霆。颇闻烟霞外,往往

西风吹发冷飕飕,赖有多情帽里头。九日已知成昨夜,绿樽聊复集清流。山房霜菊偏能耐,客路云萍故自浮。欲识岁寒心皎洁,一方月色十分秋。

滟滟横波思有余,庾楼明月堕云初。扬州寒食春风市,看遍花枝尽不如。

八字打开,十分漏泄。孤危不立道方高,伎俩更无随意说。别虽,南斗七兮北斗八。

西南天汉流,蟋蟀鸣露草。黄鹄垂其翼,坐看岁年老。寸阴轻尺璧,进德恨不早。百围饱风霜,蹭蹬何足道。

平池秋水雨来深,无数红妆出岸阴。翠幕深藏知有意,白鸥相见本无心。

山色满公署,到来诗景饶。解衣临曲榭,隔竹见红蕉。清漏焚香夕,轻岚视事朝。静中看锁印,高处见迎潮。曳履庭芜近,当身树叶飘。傍城馀菊在,步入一仙瓢。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与客上江楼,横江山欲浮。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姑流。帆外收吴楚,尊前落斗牛。弥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

南极多老人,及见九代孙。君今古儋州,气质清且温。今年八十二,颇觉行步奔。白须映红颊,疑是羲皇人。

百尺谯门戍万兵,黄昏初动画龙声。铜钲犹是闽王点,银秤才悬汉守更。四面僧夸金作界,半年人看玉为城。官程稍近千余里,不到侬家向此行。

台阁层层倚半空,绕轩澄碧御沟通。金钿座上歌春酒,画蜡尊前滴晓风。岁月不知成隙地。子孙谁更系殊功。人间若算无荣辱,却是扁舟一钓翁。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苍龙颔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间此夜管弦多。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作波。不热不寒三五夕,晴川明月正相临。千珠竞没苍龙颔,一镜高悬白帝心。几处凄凉缘地远,有时惆怅值云阴。如何清洛如清昼,共见初升又见沈。

周党过仲叔,菽水无菜茹。我盘有枸杞,与子同一箸。若比闵县令,已作方丈富。但令齿颊香,差免腥膻污。我寿我自知,不待草木辅。政以不种勤,日夕供草具。更约傅延年,一饭美无度。解衣高声读,苏陆前后赋。

凤凰楼下醉醺醺,晚出东门蝉渐闻。不使乡人治驿路,却将家累宿山云。闲时采药随僧去,每月请钱共客分。县吏若非三载满,自知无计更寻君。

有竹如椽故可佳,况于竹外隐鸥沙。不嫌官道多车马,此地端宜著钓车。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