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贯休的《茫茫曲》
拼音和注音
máng máng sì dà chóu shā ré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茫茫:(形)无边无际,让人看不清:人海~。
杀人:杀人shārén[killsb]对人的杀害。
四大:1.称道、天、地、王。2.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乃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3.大陆地区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贯休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原诗
茫茫复茫茫,满眼皆埃尘。莫言白发多,茎茎是愁筋。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浅深与高低,尽能生棘榛。
茫茫四大愁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