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席上和呈中散兄及吴令)

宝观岧山尧飞雉堞,登临恍欲升仙。
野桃官柳衬吴天。
春风寒食夜,遗恨在封绵。
闻道东溟才二里,银涛直与天连。
凭谁都卷入芳尊。
赋归欢靖节消渴解文园。

作品评述

《临江仙(席上和呈中散兄及吴令)》是宋代葛胜仲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宝观岧山尧飞雉堞,
登临恍欲升仙。
野桃官柳衬吴天。
春风寒食夜,
遗恨在封绵。
闻道东溟才二里,
银涛直与天连。
凭谁都卷入芳尊。
赋归欢靖节消渴解文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事的思索。诗中以宝观岧山作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山景和壮丽的风景,让人有如升仙之感。野桃花和官柳树点缀了吴地的天空,形成了春风寒食夜的美丽景色。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遗憾和思念之情。他听说东溟离此仅有两里,海浪直接与天空相连,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渺小。最后,作者以赋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希望能够回到欢乐的生活中,消解内心的渴望,享受文艺园地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花草和天空等元素,展示了作者的感受和思考。整首诗以作者登高望远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家园和欢乐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心灵解脱的追求。

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宝观岧山”和“尧飞雉堞”等,通过形象的描绘,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同时,采用了对偶和押韵等手法,使整首诗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以及对心灵解脱的渴望。通过描绘山川和花草的美丽,以及对东溟和芳尊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追求,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作者介绍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葛胜仲的介绍

  葛胜仲(一○七二~一一四四),葛立方之父。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宋史》作丹阳人,误。丹阳是其晚年寓居,见本集卷二一《里中无居寓丹阳县书怀》)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元符二年(一○九九),官杭州司理参军。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兖州教授。崇宁二年(一一○三),入为太学正。大观元年(一一○七),充提举议历所检讨,兼宗正丞。二年,迁礼部员外郎,以事责知歙州休宁。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复原职。四年,擢国子司业。六年,除国子祭酒,以言事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彦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邓州,以在湖州时忤朱勔,落职食祠禄。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起再知湖州。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致仕归。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有《丹阳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事见本集卷末附其婿章倧《文康葛公行状》,《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葛胜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葛胜仲的生平

  葛胜仲,葛书思的四子,字鲁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生。他年幼时聪明过人,每天能诵书数千言,9岁能写文章,文章中常常妙语惊人。父亲葛书思为儿子葛胜仲随意选了一个老师。隔了一段时间,葛胜仲对父亲说,这位先生不适合当我的老师。父亲感到奇怪,便问缘故。葛胜仲便从袖中取出自己所写文稿,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葛书思看了微微点头,便为葛胜仲换了老师。葛书思常同上门来客谈论诗文,偶有遗忘之处,就叫来儿子葛胜仲,葛胜仲对答如流,满座赞叹少年胜仲的才学不凡。从此以后,葛府有宾客云集的机会,葛书思总让儿子胜仲到场,陪侍左右。

  葛胜仲15岁已精通经史,16岁参加开封府解试,中选。19岁时,父亲任楚州涟水(今属江苏)县丞,葛胜仲随父亲住涟水。在涟水,同张氏成婚,生下长子葛立方。葛胜仲22岁,再试开封府,他写的《封建策》获主考欧阳叔弼(欧阳修三子)的赞扬,获第4名。哲宗绍圣三年(1096),第三次参加开封府考试,获“优选”。第二年,试礼部。此时恢复经义取士之制,制举官林希评定葛胜仲的试卷为“邃于经旨”,乃“擢置高等”,于是,与其长兄葛次仲同登此年进士第。朝廷提倡律学,葛胜仲参试获第一,便被任命杭州右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掌讼狱勘鞫之事”(《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在任上司理参军,葛胜仲明法善断,秉公办理,数月间,将积案审理办结。

  此后,葛胜仲在有关官署考试《诗》、《书》、《礼》三经,又试博学宏词科,两科俱为第一,特迁河中府知录参军,改登仕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兖州州学教授。在兖州任上,葛胜仲勤于讲学,督诲学子。致力改善诸生学习条件,提高教育水平。葛胜仲《丹阳集》卷六收入《策问》17篇,标题为《治德》、《治功》、《治效》、《官制》、《官方》、《选举》、《考察》、《取士》、《士习》、《劝学》、《试士》、《富强》、《食货》、《藩镇》、《远识》、《靖民》、《律令》,多是在兖州期间,为诸生所作的教学蓝本。

  崇宁二年(1103),葛胜仲被召入京,晋升太学正。此后,又迁文林郎。大观元年(1107)五月,又迁承直郎,充提议历所检讨官,后任检讨。后又任通直郎,兼知大宗正丞事。此后,又转奉议郎、承议郎、秘书省校书郎,升任礼部员外郎。

  大观三年(1109)八月,因议论庙制,与时论不合,被降为歙州休宁知县。在休宁,葛胜仲勤于吏事,善断讼狱,为民辨别是非曲直,平息纷争。

  葛胜仲在休宁的4年间,诗词(特别是词)创作进入高峰期公之余,登山览水,填词自遣。《全宋词》收录葛胜仲词82首,按内容可分为游宴、赏花、节令、咏怀词等几类,其中,以在休宁吟咏的最多。颇有特点的如《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词写岁暮冬夜“憔悴一衰翁”,有着“流落天涯”的凄苦心境,有着“木落沧州”的悲怆感受,他不奈羁旅愁思的折磨,独自在冬夜的小窗下火盆旁,借酒浇愁。词中借梅花自喻,她虽在官衙内小壶中,身有羁绊,但仍玲珑剔透,暗香浮动,傲霜斗雪。自己虽被贬休宁,然而仍然身在江南。在关山阻碍,暮霭重重的意象中,既有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

  另如《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此篇写词人在县衙愁坐的情思。主人公坐在简陋的藜木床上愁思闷想,看如篆字的熏香袅袅,似轻雾横飘,那萦回的篆香如愁绪徘徊,那横飞的轻雾像悲思几缕。词人在梦幻之中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他仰望室外,只见天高云淡。孤鸿远去,听见那雁声凄厉,如泣如诉,好象替幽人低语,倾诉衷肠。大雁秋去春来,还有归乡之时,而自己呢?身处一片荒城之中,听暮鼓声声,那迁客羁臣凄凉孤寂的感受何处诉说?晚秋寒斋、芭蕉夜雨、云外哀鸿、乱山无数、斜日荒城、暮鼓声声,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有力地烘托出一位寒斋愁坐的人物形象。

  政和三年( 1113),葛胜仲回到京师,复召为礼部员外郎,继又擢国子司业。次年七月,转为朝奉大夫、朝散大夫(从六品)。九月,迁太常少卿,受命续修欧阳修《太常因革礼》,从治平年间(1064~1067)迄政和四年(1114),共300卷。

  政和七年(1117),葛胜仲在京师任国子祭酒、大司成,总管国子监和内外学事。次年正月,因言论不慎,被罢免大司成一职,离开京师,寓居涟水。在涟水期间,葛胜仲作有《西江月》词二首。两年多后,朝廷为葛胜仲平反,恢复右文殿修撰身份,任汝州(今河南临汝)知州。此间,他作有《汝州劝农文》云:

  今节届春莫,农事急矣。惟尔有众,念稼穑之艰难,深其耕,易其耨,毋卤莽灭裂以自啬,其报则年谷登熟,粒米狼戾,仰以供赋舆,次以养父母,俯以蓄妻子,无不足者。及收其赢余以为凶荒之备,生理足矣。与夫偷顷刻之安,以贻终岁饿殍沟壑之忧者,盖相万也。古者田不耕者,出屋粟垂緌五寸,以罚惰游之士。境内有惰农,不敏刺史将酌古意而罚之。

  此间,葛胜仲的诗歌创作也很活跃,在这里形成的汝州诗人群成员有葛胜仲、陈与义、陈与能、富直柔、宋唐年、陈恬、段拂等。葛胜仲与陈与义、陈与能兄弟关系密切,相互交游,诗词会友,声气相通,缘情放言,酬唱之作为数不少。

  宣和三年(1121),葛胜仲50岁,被任显谟阁侍制(从四品)。次年五月,调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湖州是南渡以后江浙诗人的酬唱中心之一,葛胜仲在湖州任上,与闲居卞山的叶梦得常有往来,两人同游法华山、西余山,登高临远,互有唱和。还多次月下泛舟,吟赏烟霞。《临江仙》、《定风波》、《浣溪沙》等词作唱和尽显文士的风流儒雅。

  两年后,葛胜仲又调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州。

  靖康元年(1126),葛胜仲在江阴居住,被朝廷封为正四品的通议大夫。次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高宗即位,改元建炎,葛胜仲被封为通奉大夫,居住平江。不久,便携家移居湖州。当时葛胜仲57岁,一直到73岁去世,一直居住在湖州。担任过湖州知州。官至从三品的正议大夫。绍兴元年(1131)退隐以后,相继加封丹阳郡开国伯、开国侯、开国公。绍兴十四年(1144)九月,葛胜仲在湖州无疾而终,终年73岁。次年九月,其子葛立方奉父亲灵柩归葬江阴花山。

  葛胜仲一生任官达46年,其中在京师20年。由于长期在太学任职,并多年担任太学的正副长官,还临时兼任礼部试的考官,加上兼任太子府的学官,在士大夫中颇有名望。去世后,谥“文康”。著有文集80卷,外集20卷。他的《丹阳集》24卷,《丹阳词》1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葛胜仲的家族起源

  江阴自北宋起,崛起了一个葛氏家族,科第连绵,人才迭出,长盛不衰。葛氏,成为古代江阴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化氏族。葛氏家族原来居住在淮南道扬州。唐代末年,他们从扬州南渡长江,来到江阴定居。

  据葛胜仲《丹阳集》中《朝奉郎、累赠少师、特谥清孝葛公(书思)行状》记载,葛氏“其先嬴姓,夏后封国于葛,后因氏焉。世籍广陵。唐天祐中,有讳涛者,避孙、杨连兵之祸,徙江阴,家之。”由此可见,江阴葛氏的祖先姓嬴,在夏朝封于葛国,因此改姓葛,世世代代居住在扬州。唐文德至景福年间,孙儒与杨行密发生争战,战争持续了多年,使富甲天下的扬州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扬州居民死的死,逃的逃。葛涛率领本家族人员为躲避战乱,从扬州迁至江阴,葛涛成为江阴葛氏的第一代始祖。

  葛涛家族先来到江阴涂镇(今属南闸镇),后定居在青阳芙蓉湖畔,从事农业垦殖。葛涛以下,至第六代葛书思(1032~1104),字进叔,自幼聪慧,刻苦攻读,淹通六经。神宗熙宁间,进行推行科举制的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葛书思考中熙宁六年(1073)进士,任睦州建德县主簿,后任吉州司户参军监湖州新市务。葛密去世,葛书思丁忧持服多年。后来再调任开封府封邱县主簿,又转任和州防御推官、知楚州涟水县丞,官至正六品上,文官第十四阶的朝奉郎,也告老还乡,活到73岁,著有《安遇集》10卷。

诗词推荐

鹤唳蒹葭晓,中流见楚城。浪清风乍息,山白月犹明。废路开荒木,归人种古营。悬闻正讹俗,邴曼更知名。

临江仙

边头奏凉风,战士送寒衣。北征夏徂秋,君王虚六师。区区彼敌人,授首讵无期。冰霜辉戈甲,勇忆临去时。去去思树功,宁复顾家为。指挥在将军,坐作看旌旗。谓是白沙漠,那知青草陂。当时均死力,顾乃用之非。

临江仙

饮余晨露吸余风,噪遍高枝为俗聋。欲比伯夷清已甚,不餐周粟腹常空。

临江仙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1]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临江仙

我念仲氏疾,走毂不暇膏。久处田园闲,风日惯犯冒。暮过春谷溪,亭长或前劳。乃心在手足,岂得事请造。邑僚相哀怜,曾未曰简傲。朝夕论药品,况是素所好。颇能识精麤,固靡穷突奥。吾亲日倚户,西首只待报。不知羸苶剧,饮饵须谕导。既平忧已宽,胜境思一到。原田经秋霖,步履

临江仙

追念生平。欢友非一。讽雩斯五。披林者七。方驾清衢。置酒兰室。离役代有。兴言涕溢。

临江仙

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要上诸峰去,无妨半夜行。白猿真雪色,幽鸟古琴声。吾子居来久,应忘我在城。

临江仙

奉亲营小圃,僻在水之湄。霜露蔡公赋,假山慈竹诗。人皆称寿母,我独喜佳儿。八行家风在,三迁忆旧时。

临江仙

南州昔日称三楚,西国今闻又一秦。有爵与縻亡命贼,无才深愧具官臣。青冥鸾凤风尘隔,画省貔貅服色新。怅望令人忆李郭,谁能匡济想捐身。

临江仙

科名得玉向昆邱,家世长淮入海流。通籍殿中钩盾省,颁条岭外桂林州。汉皇前席期清夜,楚客归帆指素秋。父老欢闻邻郡政,壶浆千里待鸣驱。

临江仙

草庐抱膝方卧龙,狞飚撼户云埋峰。冻鹊依依飞堕地,饥鹰侧翅低盘空。岂知水官夜鏖战,鞭虯笞凤驱前锋。茫茫万里混一色,远近高下俱迷踪。松标特立凜生气,竹腰不折凌高风。长江一派清不泯,浩浩独行天地中。小民祁寒易咨怨,君子守道惟固穷。有雪无雪两不问,仁耕义耨无歉丰。

临江仙

仙踪久矣闭禅关,忽遇高人唤得还。创就琳宫依岌页,移来真像带斓斑。路通远浦重重水,楼倚长松面面山。酌我一杯如有意,坐令衰脸变朱颜。

临江仙

衣冠俨若,步武有容。公卿济济,弃礼惟恭。

临江仙

蜀郡将之远,城南万里桥。衣缘乡泪湿,貌以客愁销。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樵。旅游唯得酒,今日过明朝。

临江仙

忧人何处可销忧,碧瓮红栏湓水头。从此浔阳风月夜,崔公楼替庾公楼。

临江仙

袈裟影入禁池清,犹忆乡山近赤城。篱落罅间寒蟹过,莓苔石上晚蛩行。期登野阁闲应甚,阻宿山房疾未平。闻说又寻南岳去,无端诗思忽然生。

临江仙

醉里三春了,山中五载留。日长知已夏,雨冷忽如秋。书贷监河粟,箱存季子裘。曲肱朝睡美,身外付悠悠。

临江仙

晚进违前辈,湮才重此州。绝知他日少,预作百年忧。樵牧非身致,聪明不我谋。莫令司马藁,祗候茂陵求。

临江仙

荒郊古陌时时断,野水浮云处处秋。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临江仙

绿杨落尽白杨枯,坐石徒令岁月徂。尚想藩臣知患盗,岂期驿使似投巫。当时粳稻通辽海,今日风涛隔具区。豺獭可堪专节钺,衣冠何以拔泥涂?

临江仙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