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谢{嚼口换日}

一家感儿孝,不俗使亲惊。
尽作屏气语,咸为纳屡行。

作品评述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谢{嚼口换日}》是宋代作家林同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孝顺的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展示了家庭中的孝道美德。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家感儿孝,不俗使亲惊。
尽作屏气语,咸为纳屡行。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个家庭中儿女对父母孝敬之情的感激之情。孝顺并不是一种稀有的美德,但即便如此,当儿女们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时,父母仍然感到惊讶和感动。诗词以一种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父母孝道的赞美和敬意。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传达了孝敬父母的情感。诗人以儿女对父母的孝顺之心为主题,以平实的言辞表达了这种感恩之情。诗中的"感儿孝"一词,表明儿女们对父母的孝敬之意浓厚,不仅仅是出于尊敬,更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不俗使亲惊"这句话揭示了父母对孝顺的感到惊讶,这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孝顺的行为并不普遍,因此儿女们的孝道行为更显得珍贵和令人感动。

诗词的后两句"尽作屏气语,咸为纳屡行"则展示了儿女们对父母言行的敬重和依从。"屏气语"意味着儿女们言语谨慎,不敢有丝毫轻慢之态,他们的言辞谨慎而恭敬。"纳屡行"则表明儿女们将孝道行为付诸实践,将孝敬的表达融入日常生活中,这种行为被父母所接纳和赞许。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以及父母对孝顺行为的感动和欣慰。它展示了家庭中传统的孝道美德,并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敬爱。这首诗词以简约而真挚的笔触,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温暖而感人的情感。

作者介绍

林同(?~一二七六),字子真,号空斋处士,福清(今属福建)人。以廕授官,弃不仕。恭帝德祐二年,元兵破福清,被执,不屈死。有《孝诗》一卷,刘克庄爲之序(《后村大全集》卷九六)。元《昭忠录》有传。《宋史》卷四五二《忠义传》事迹不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四已作辨正。 林同诗,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爲一卷。

诗词推荐

粝食忧民瘠,茅庐念士寒。一生怜此老,错把两眉攒。

楚王下见溯江舟,岂是城隅沮洳头。自古循名多失实,不妨犹记旧风流。

四字丹书万仞崖,神清之洞锁楼台。烟霞极目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

纷纷金佩与瑶环,骨相如吾敢妄攀。居处保曾离城郭,襟期终不负湖山。杉帝试履拖云湿,石上敲钩破藓斑。冲晓樵童便来往,思量谁是我投閒。

雨过池塘水长芽,放开晴日正宜花。十洲三岛撰繁华。水畔丽人唐客恨,山阴佳客晋人怀。可怜云蕊与风葩。

要凭稽古力,尚阴列仙科。宝贵终愁逼,才名已患多。庙堂遵故事,经学到新罗。拭眼看收拾,天池濯素波。

老丑慵看镜,清狂爱作诗。虽酬真得侣,衰白亦相宜。

侯朱决计全危赵,毛薛谋归保大梁。得士信知明效速,去留果是国存亡。

朱槛在空虚,凉风八月初。山形如岘首,江色似桐庐。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

寒思白阁层,石屋两三僧。斜雪扫不尽,饥猿唤得应。香然一字火,磬过数潭冰。终必相寻去,孤怀久不胜。

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海峤新辞永嘉守,夷门重见信陵君。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幸遇甘泉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

古寺萧萧不见僧,飞鼪满屋老枭鸣。空房终夜无灯火,断木支门睡到明。

百楮先生十免炎,心知奇绝敢言贪。诗无好语书仍俗,喜气多多抵得惭。

弁阳片石出塘栖,馀墨犹然积水湄。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

鹤归空有恨,云散本无心。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芙蓉新样紫霞冠,细拥珠琲小凤团。一片香烟丛里出,玉真朝罢簇回銮。

未了人间朱墨缘,强颜荒邑又三年。填胸眯目皆尘土,直到峰头始豁然。

访梅寻友款幽居,俄见栖鸦已毕逋。霁日幸同终日笑,春花有似此花无。衔杯林下嫌来晚,索句檐前只恐晡。菲作不妨为玉引,要看词藻竞芬敷。

数朝从款走烟霞,纵意凭栏看物华。百尺楼台通鸟道,一川烟雨属僧家。直须心逸方为乐,始信官荣未足夸。此景得游无事日,也宜知幸福无涯。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