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庭阴幕青霭,帘影散红芳。
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

作品评述

晚春

佳人眠洞房,
回首见垂杨。
寒尽鸳鸯被,
春生玳瑁床。
庭阴幕青霭,
帘影散红芳。
寄语同心伴,
迎春且薄妆。

中文译文:
美丽的女子在洞房中安睡,
回首看见垂柳。
寒冬的临近让鸳鸯被子被收起,
春天的来临使玳瑁床面展露。
庭院的阴影被青色的雾气笼罩,
帘影散发出红色的芬芳。
寄语要与心爱的伴侣共渡,
迎接春天时才化淡妆。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情景。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洞房中安睡,回首看见垂柳,表明春天已经来临。寒冬的结束让鸳鸯被子被拿掉,代表温暖的春天到来,玳瑁床面展露出来也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庭院的阴影被青色雾气笼罩,帘影中散发红色的芬芳,这些描写使听者或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春天的迎接和期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温馨的寄语。


赏析:
《晚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到来和女子迎接春天的场景。诗人运用垂柳、鸳鸯被和玳瑁床等细节,将温暖和生机与美丽的女子相联系。诗中的庭院阴影和帘影则增加了诗意的浓郁和丰富性。整首诗流畅洗练,语句简短却富有表情,给人一种舒适和温暖的感觉。通过这首诗,诗人展现了对春天和爱情的热爱和期待,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温馨。

作者介绍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刘希夷的成就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辞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显然是模仿了这首诗,可见此诗魅力。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刘希夷的墓址

  夷园,即初唐诗人刘希夷的墓园。刘希夷墓位于汝州风穴寺山门东侧,背依龙山,面朝黄虎山。墓始筑于唐,原为土冢,唐时墓前植有柏树。千年后,树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树茎分三枝,故称“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树荫面积百多平方,状如巨伞,故称“一蓬伞”。解放前遭毁。

  清朝初年,刘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将刘墓护砌,周围广植松柏,并立碑刻“唐诗人刘希夷墓”。使刘希夷墓成为汝州一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州署在墓周用青砖砌成长宽各5米,高2米的透花围墙,临路辟圆券门,门口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文革时墓被平,1984年,在张绍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议下,原临汝县人大常委会于同年6月14日第22次会议通过,县财政拨专款5万元,于1985年建纪念堂厢房各5间,大门一个,门额请张绍文先生书丹“夷园”之名,并刻墓碑一块立于墓前。但因管理不善,5间纪念堂不久被山火焚毁。

  1994年,风穴寺文管所砌园林式围墙近400米,1998年重建纪念堂5间,又将一对清代石狮移立门前。

  1999年秋,用青石重砌圆形墓冢,高一米,直径为2.9米,象征刘希夷享年29周岁。

  刘希夷墓周围,建有一个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落,看上去像是古建,同行的汝州市宣传部新闻科长张万强倒很实在,告诉我这“古建”不过20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时,刘希夷墓只剩下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开封人冯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旁边还有半块残碑。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过,国家百废重兴,汝州一些文化人就打算修复墓园。在他们的极力游说下,1985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墓园。

刘希夷的生平考证

  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的死因,旧说多谓为宋之问所害。 此说肇始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大唐新语》云:

  “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善掐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刘宾客嘉话录》云:“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宋以后不少著作,每每沿袭此说。现当代一些名家著作乃至一些文学史、辞典等,也采用此说。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辞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以致1981年临汝县(今汝州市)重修刘希夷墓,林冠夫先生撰写碑文时,仍宗此说。

  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此说不仅既乏确凿的根据,也无有力的旁证;而且无论从时间上抑或从情理上似乎都讲不通,因此,难以成立。

  从时间上说。刘、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均史无明载,只能从比较隐微的材料中推测。倘若果如《唐才子传》所言,即刘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中进士时“年二十五”、死时“未及三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闻一多《唐诗大系》即定刘希夷生于是年),卒于仪凤、调露间,至迟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而据宋之问《秋莲赋》一文自序云:

  “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分直,指分直习艺馆(据《通鉴卷二○八注,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武后改为习艺馆,又改为翰林内教坊)。又据《新唐书·宋之问传》云:

  “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则宋之问在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时方才“甫冠”(即刚刚二十岁)。

  那么他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也就是说,宋之问比刘希夷小了整整二十岁。可见当刘希夷三十岁死时,宋之问只不过是个十岁的幼童,试问其如何能“以土袋压杀之”?或者“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

  就情理上说。据傅璇琮先生考证,《新唐书》中“‘甫冠’的记载是错误的”,并引《唐才子传》言宋之问亦“上元二年进士”,进而推断宋之问当生于公元656年(闻一多《唐诗大系》即定宋之问生年为公元656年)。这样一来,刘希夷死时,宋之问已二十五岁,自然单从年龄上讲,足以能够杀人夺诗了。但据史载宋之问自少时即以诗著称,如《旧唐书》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也就是说,宋之问的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何至为了区区两句诗而用极残忍的手段杀人?何况被杀者还是自己的外甥(二人是否真有甥舅关系尚待另考)?

诗词推荐

竹影战棋罢,闲思安乐窝。旷时称不见,联辔幸相过。宠莫兼金比,褒逾华衮多。从来有诗癖,使我遂成魔。

属镂愤气已销平,江入新安水至清。净洗长安遮日手,更容尘土到冠缨。

毓德婺虚,联辉魁宿,天启儒英。正仲春蓂阶,三留叶秀,晓来蓬矢,六挂门荣。星昴庭萧,神嵩降甫,怎似今朝记始生。当此际,有满城和气,万井欢声。龚黄政事勋名。镜里文书史胆惊。况百年经界,于今修复,四贤道学,至此彰明。月封艳阳,日逢初度,紫诏入行催观玉京。黄堂上、

好静从古始,尚恩极今时。宁使举国贫,勿与一士遗。熙宁固前辙,元佑诚良医。我亦欲宴兴,人方乏朝炊。持之讯人杰,人杰良自疑。

谈玄讲易自精微,二国翱翔巧媚时。只为娇柔无持操,风流却比柳腰肢。

从来有口挂虚壁,谁信如今口亦无。因记通身红烂客,无端白纸强涂糊。

我登姑苏台,笑指前溪水。水从具区来,古色映清泚。明朝泛秀之去,两岸杂苹芷。萦纡知几曲,举目皆可喜。稻熟千顷黄,秋入四山紫。疎钟度横塘,青帘穿野市。忽惊秀逼人,突兀平地起。飞阁出林颠,穹石满山趾。褰裳上深径,鸣蝉声聒耳。木罅露遐观,欲进足屡止。梵宫开何年,金

寸心忠厚古人流,两鬓风霜为国忧。黄甲题名前进士,白头死难古宣州。高城留得苌弘血,故友应同李黼游。弱弟自惭无气力,未能申请达宸旒。

一关锁已透,见性复明心。佛屋灯常续,禅房春又深。楼空遗稿在,琴古暗尘侵。待约许询辈,时来访道林。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用。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想。

身没兰闺道日明,郭南寻得旧池亭。诗人愁立暮山碧,贾客怨离秋草青。四望月沉疑掩镜,两檐花动认收屏。至今乡里风犹在,借问谁传义女铭。

鱼戏烟茎细,龟巢粉蕊新。缝裳怜远客,开幕想嘉宾。千叶松风畔,双花柳渚濒。翠芳天宴得,谁假涉江人。

凝云飞雪暗乡城,遥想鴒原老弟兄。解道因风吹格絮,诗成吟咏许谁听。

洞霄飞杖屦,人境共真清。天柱擎峰出,丹泉迸霤生。栖岩遗隐迹,漱石洗虚名。珍重乐斯者,微吟谩纪行。

凤鸟不受笯,麒麟宁受靽。君思此二物,中夜忽兴叹。况值南风来,袭兰归楚岸。

千林如有喜,一气自无私。

山川百战古刀州,龙节来分圣主忧。静守化条无一事,春风独上望京楼。

青山雨后白云生,云气参差草树清。明月出山云弄影,清风吹水树含声。人家屋角惊厖吠,官路桥头去马鸣。天下之间吾亦客,还将老眼望升平。

仕宦人言为郡乐,名藩古有绛台雄。居园幽绝刻樊记,分国盛强歌晋风。历览胜游千骑上,坐颁仁政两河中。当年谁似高门庆,五守同时间望隆。

已作龙钟后时者,懒于街里蹋尘埃。如今便别长官去,直到新年衙日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