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阴符经》勉送藏休上人二首

事遂鼎湖遗剑履,时来渭水掷鱼竿。
欲知贤圣存亡道,自向心机反覆看。
一林霜雪未沾头,争遣藏休肯便休。
学尽世间难学事,始堪随处任虚舟。

作品评述

诗词《谢《阴符经》勉送藏休上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齐己所作,描述了诗人送别艰苦修行的僧人藏休的场景。诗意深远,表达了对修行者的佩服和赞叹,同时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辛和迷茫。

诗中的第一首写诗人送别藏休,诗人以自己未能修得仙人之道的遗憾,向藏休表达敬佩之情。诗人用“鼎湖遗剑履”和“渭水掷鱼竿”来指代自己悬壶济世的行为。鼎湖遗剑履指诗人怀战剑履,寄托了他立志报效国家的理想;渭水掷鱼竿则暗喻诗人乐于钓鱼,平静自然的心态。诗人希望借此向藏休传达自己对修行的向往和情感。最后两句“欲知贤圣存亡道,自向心机反覆看”则是希望借藏休的智慧和修行经验来认识道的真谛。

第二首继续表达了诗人对藏休的敬佩和羡慕之情。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观,用“一林霜雪未沾头”来形容藏休飘逸自如、不受肉体的束缚。接着,诗人提到“争遣藏休肯便休”,表达了对藏休追求真理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两句“学尽世间难学事,始堪随处任虚舟”是诗人向藏休表示自己尚未学会的事情很多,但希望借鉴藏休的心境,以自由自在的心态随波逐流。

诗词的整体意境深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诗人对藏休的敬佩和向往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具象化的修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的赞叹和较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复强调了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用心去体悟,方能领悟道的真谛。通过赞美藏休的追求和精神境界,间接反衬出了诗人自己对修行之路的迷茫和无奈。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作者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诗词推荐

终日冲奔浪,何年坠乱风?谢公堪入咏,目极在云中。

谁能竟日把书看,荡桨扶筇十里间。未办深藏豹林谷,不妨时到虎丘山。秋来千顷境绝丽,老矣北窗人极閒。忽见题名在尘壁,馀生那得许坚顽。

月旦评犹在,题舆事已非。田园宁作计,鸥鹭本忘机。此地期相款,终天愿忽违。西风送丹旐,老泪不禁挥。

缓辔松阴不起尘,岚山经雨一番新。遥知数夜寻山宿,便是全家避世人。落日已迷烟际路,飞花还报洞中春。可怜不更寻源入,若见刘郎想问秦。

今代崔斯立,才高不负丞。君方为重客,人谓得良朋。敏捷朝千字,辛勤夜一灯。明年冠秋试,万里看飞腾。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铅汞要加添。火候频煎。体中气足返阳全。养就婴儿并姹女,同坐同眼。髓实自身坚。运满三田。刀圭服了得神仙。只候功成并行满,独步朝元。

鼻孔随人走,日中忽见斗。踏定太冲脉,壁上挂著口。

城上清钟散御墀,曙鸦声动万年枝。天回阁道星辰迥,云捧乾清岁月迟。内省尚承东阙旨,从官稀见早朝仪。羁孤愁断周南目,仙仗新传到具茨。

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

轻轻点著发光寒,这里停桡舞棹难。明暗路岐都照破,放行初不犯波澜。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笑推窗户揖青山,茶鼎松风入耳潺。老去已知今世错,贫来剩得此身閒。漱流枕石心长在,涉水穿林步已难。六十年来醉题壁,那知尚在白云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高僧七十未龙钟,飞锡飘然百里中。正欲逢场施手段,不妨临老入花丛。把茅便可传宗旨,一钵由来是祖风。直要空门高著眼,看渠拍手任西东。

茂陵多病不胜秋。多情还倚楼。隔江何处泊离舟。有人歌远游。清兴在,此生浮。老来长是愁。西风吹梦白萍洲。旧鸥今在不。

薄德终惭举,通才例上居。

百不如人此老身,老身何必要如人。等闲花草随宜种,多在山中住几春。

今夕遂独坐,今晨已别离。同此良宵中,秋意各自知。滟滟潮与汐,来往亦何为。嗟尔扁舟子,何时老藩篱。

簪去良朋未月期,无邪端欲正吾思。近来自服无他药,一卷中庸对证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