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前

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
(石中似有海兽形状。
)履道凿池虽可致,玉川卷地若为收。
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

作品评述

《同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写下三章乞求越州,想要去看万壑交流之美。但让造物主开辟山脉的骨架,已经见证了天吴涌动浪头(石中似乎有海兽的形状)。尽管脚踏道路、挖掘池塘也能达到一定效果,但要使玉川弯曲成收敛之势却很难。洛阳的泉石现在由谁主宰,不要学痴人李白和牛郎一样。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苏轼借助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并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力量和造化的敬畏。

赏析:
1. 诗词开篇,苏轼希望得到越州的机会,以便亲身去探寻大自然的美妙。这里的越州可以理解为一个蕴含着山川湖泊的地方,寓意着苏轼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2. 接着,苏轼用"造物开山骨"来形容大自然的力量和造物主的智慧。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使人们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无穷的能量。
3. "已见天吴出浪头"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在某个地方看到了天吴(指长江)的波浪翻腾。这里的“石中似有海兽形状”指的是苏轼在一块石头上看到了海兽的形状,这种描写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4.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通过比较道路上的凿池和玉川的曲折,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的局限性。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凿池塘来改变环境,但是要使玉川像收敛一样弯曲却很难,这里的玉川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河流或水道。
5. 最后两句"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表达了苏轼对人类的警示。洛阳泉石指的是洛阳的名胜景点泉石山,苏轼直言不讳地提到了洛阳泉石今谁主,暗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权已经不再属于洛阳。而“莫学痴人李与牛”则是指不要像李白和牛郎一样,盲目地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而是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保护自然的主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隐喻的运用,苏轼表达了他对自然壮丽景观的渴望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首诗词既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造物主智慧的赞颂,又警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并避免过度干预自然的行为。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寒透小窗纱,漏断人初醒。翡翠屏间拾落钗,背立残釭影。欲去更踟蹰,离恨终难整。陇首流泉不忍闻,月落双溪冷。

白水诸山翠作堆,岂令飞舄著尘埃。勿嫌屈子峨眉县,正得同吾婪尾杯。淑日升堂迎尽永,和风排闼送春来。还家尚可为亲寿,柏叶清尊手自开。

白灰如雪麒麟红,一老已打斋时钟。衲子未来且坐睡,蒲团与我作新冬。

苛留孤月伴长庚,无奈残星欲启明。曾子数商诚有罪,韩公云籍未尝首。病深不早迎秦缓,赀薄将何谢宋清。客问后村翁健否,呻吟中有句将行。

处士风流不并时,移家相近若依依。夜凉一舸孤山下,林黑草深萤火飞。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

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

枯叶下风林,沉沉广庭晏。众鸟还故栖,浮阴相与散。霜清野水明,天远连山断。愁云黯自销,猿啸惊还乱。独坐闭蓬茅,淹留节序换。

阆仙曾得句,月下自推敲。以此幽闲趣,长为淡泊交。水寒梅照影,霜滑鸟归巢。余亦同怀者,从君结把茅。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素魄生蘋末,圆规照水隅。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高兴那言去路长,非君不解爱浔阳。有时猿鸟来公署,到处烟霞是道乡。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

九华之南芦苇长,流萤夕起不计双。烂如神仙珠玉阙,青罗掩映千明釭。空江沉沉未见月,近浦穿林起还灭。鱼游鸟宿自不惊,我知此火初无情。

碧簪千丈倚巴江,暮雨朝云总是常。山势插天宫殿少,不知何处是高堂。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风生短丝。锦床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高平处士节尤孤,门掩江边径欲芜。诗好未窥新岁集,酒醇犹忆去年壶。

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放下身心,仁义礼智。黄面瞿昙,捞天摸地。四月十五,唤作结制,东行不见西行利。

晋士讐阮籍眼,唐人观李邕眉。任汝得吾皮骨,惟吾不汝瑕疵。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