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诗四十八首

既悟今生与后生,何须苦苦强谈禅。
华池水号升天药,金鼎莲为出世筌。
下乎始知深妙妙,功成方见理玄玄。
自从一得明师指,始信云车出俗廛。

作品评述

《金丹诗四十八首》是宋代张继先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追求永生与超越现世束缚的思考,以及通过修炼金丹来达到这一目标的愿望。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金丹诗四十八首

既悟今生与后生,
何须苦苦强谈禅。
华池水号升天药,
金鼎莲为出世筌。
下乎始知深妙妙,
功成方见理玄玄。
自从一得明师指,
始信云车出俗廛。

译文:
一旦领悟今生与来世,
何必费力沉迷于禅修。
华池的水被称为通向天界的灵药,
金鼎之中的莲花是超脱尘世的工具。
深深体会其中的奥妙,
只有修行成功后才能见到玄妙的道理。
自从得到明师的指点,
方才相信云车能从尘世中驶出。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人类对于永生和超越现世束缚的追求。诗人提到了金丹修炼的象征物,如华池和金鼎莲花,暗示了追求长生不老和成仙的愿望。诗人通过修行的过程和经验,深刻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玄妙,最终相信通过明师的指点,能够超越尘世的桎梏,达到追求的目标。

赏析:
《金丹诗四十八首》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于超越凡尘、追求永生的渴望。诗中所提到的金丹修炼象征物,如华池和金鼎莲花,展现了诗人对于道教修炼方法和思想的借鉴。通过修行的过程,诗人认识到其中的深奥和玄妙,这种领悟使他坚信真正的智慧和超凡的境界是可以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实现的。

这首诗词揭示了人类对于永生和超越世俗的追求是古往今来共同的主题。它呈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倡导了通过修行和指导的方式来实现。整首诗词朴素而含蓄,意蕴深远,让读者感受到对于永生和超越世俗的思考和追求,同时也启发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修行道路的思考。

诗词推荐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面,谁伴我、广寒游。

驴背驮诗,鸱夷盛酒,晓踏苏堤残雪。露阙云门,璇阶玉宇,照耀日华光洁。见说孤山,犹存老树,清兴一时超越。画船归、更有渔舟,此景顿成奇绝。还四顾、表里通明,高低一色,尘土不容豪发。却忆韩郎,花开顷刻,谁得染根仙诀。雪后园林,天开图画,眼界迥然俱别。待黄昏、约取

世路如秋,万里萧条,君何所之。想鲈乡烟水,尚堪垂钓,虎丘泉石,尽可题诗。橙弄霜黄,芦飘雪白,何处西风无酒旗。经行地,有会心之事,好吐胸奇。一邱封了要离。问世上男儿今有谁。但一尊相属,居然感慨,扁舟独往,可是嶔崎。齐邸歌鱼,扬州跨鹤,风味浅深君自知。匆匆去,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

梅霖初歇水平湖,湖上青山展画图。更著楼台相掩映,风流端不减西湖。

云朋询,霞友答。性命事大,自当救拔。免轮回、决在今生,可细搜细刷。青莲开,白莲发。莲花帐内,姹婴仰观俯察。向蓬莱、路上前行,

烦君索我诗,我诗老不支。因君为作气,竟亦不能奇。

脉脉羡佳期,月夜吟丽词。谏垣则随步,东观方承顾。林雪消艳阳,简册漏华光。坐更芝兰室,千载各芬芳。节苦文俱盛,即时人并命。翩翻紫霄中,羽翮相辉映。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那从问,微吟寄短愁。

衡门随我分,可是贱儒冠。任性中肠乐,远营梦境安。涧声暗后响,山气夜深寒。活计何劳问,薇生采不难。

翻手飞帘拗作晴,重重放出锦溪春。东君於我故青眼,天地中间有此人。

白首耽书更不忘,鹄文虫篆烂生光。高人为赋峨冠石,太史曾题琢玉坊。野屐蹋云闲看竹,春帘凝雾静焚香。别来又泛松陵棹,渺渺轻鸥江水长。

紫微高义笃同年,邃宇开筵近腊寒。绿蚁醅浓粘玉盏,紫驼峰美照金盘。醺酣上颊生春意,文字清谈卜夜阑。更辱盘餐馈黄发,顾惭珍报乏琅玕。

行盖柳烟下,马蹄白翩翩。恐随行处尽,何忍重扬鞭。

尘心依水净,归鬓与山青。

可怜颜色好阴凉,叶剪红笺花扑霜。伞盖低垂金翡翠,薰笼乱搭绣衣裳。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见说上林无此树,只教桃柳占年芳。

雨暗商山过客稀,路傍孤店闭柴扉。卸鞍良久茅檐下,待得巴人樵采归。

王爵报元勋,临危更致身。鲸波飞战舰,狼子叹江神。木落淮南暮,尘清塞外春。功臣谁第一,图画在麒麟。

一目全牛万隙开。

林间久离索,忽忽望西陵。静户初闻扣,归舟又说登。野烟含树色,春浪叠沙稜。幸谢云门路,同寻苦未能。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