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亭诗

公子迈流俗,淡然薄世荣。
华亭入幽邃,水日有馀清。
高梧罗前庭,修竹被两楹。
重阴秘清昼,好鸟时一鸣。
佳辰展芳燕,良会欣合并。
清歌发绮席,鼓瑟更吹笙。
群公尽词客,列坐故尘缨。
言笑遂真性,觞咏畅幽情。
清阴与日转,不知日东生。

作品评述

《绿阴亭诗》是元代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绿阴亭诗

公子超越尘世的庸俗,淡然而不追求世俗的荣誉。华亭进入幽深的地方,水光日日都有余清。高大的梧桐树掩映着前庭,修竹覆盖着两边的楹柱。浓密的阴影将明亮的白昼隐藏,美丽的鸟儿偶尔鸣叫。美好的早晨展现出芬芳的景色,良好的聚会使人欢喜而融洽。清脆的歌声从华丽的席上传出,击筑的声音伴随着笙管的吹奏。众多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列坐在这个尘埃飞扬的世界。言谈笑语流露出真实的本性,举杯歌颂畅叙幽深的情感。清阴与阳光交替,不知道阳光从东方升起。

诗意与赏析:

《绿阴亭诗》以华美的词藻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景观,展示了作者对离尘的追求和对清幽境地的向往。诗中的绿阴亭成为了超脱尘世的隐居之地,公子超越了凡俗的追逐和名利的诱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中的元素如华亭、修竹、高梧、好鸟等,都是象征着清净、高雅和自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氛围。

诗词中的“重阴秘清昼”和“清阴与日转”表达了作者对遮蔽阳光、保持清幽的渴望。这种渴望体现了杨维桢对于自然和宁静的追求,他希望在纷繁喧嚣的尘世中能够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整首诗以意境的描绘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脱尘俗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诗人自身身份和社交圈的思考,通过描绘一场雅士的聚会,展示了诗人对真实性和自然情感的追求。

《绿阴亭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种宁静、高雅的境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摹,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这首诗词给人一种静谧和思索的感觉,引发人们对于内心世界和自然之美的思考。

诗词推荐

春风鸣布谷,天道似劝分。持饥望路人,谁能颜色温。笑忆枯鱼说,诙谐老漆园。湘累不得禄,哀怨写荃荪。千年涧谷松,惭愧雨露恩。思为万乘器,顾掩斧凿痕。

穷节弥惨栗,我讵自云乐。伊人婴疾恙,所对唯苦药。寂寞行稍稀,清羸餐自薄。幽斋外浮事,梦寐亦简略。雪户掩复明,风帘卷还落。方持数杯酒,勉子同斟酌。

去名即栖遁,何必归沧浪。种药幽不浅,杜门喧自忘。林眠多晓梦,鸦散惊初阳。片雪幽云至,回风邻果香。佳期碧天末,惆怅紫兰芳。

朝回宝勒照金狨,彩服熙熙笑语中。隔坐屏风未为贵,衮衣真是黑头公。

潮水迟朝渡,湖村竟日留。肯从沽酒饮,故作挟书游。得句因题壁,逢人问买州。双凫应不远,知道客来不。

竹阴回抱柳阴敷,石色青青润不枯。暂到已经风力劲,更清须待月轮孤。波涵天影迷高下,云覆山光变有无。暑退疾清人意健,纵吟狂醉是良图。

松出高墙菊在盆,(苍虬所画松悬壁间)迷离光影镜中存。灯如星点渴围坐,屋漏雨声凉有痕。泥饮何妨遭杜甫,山行几欲叱王尊。(丁家山悬灯颇险绝)狂歌醉语沉沉夜,莫数生前白发根。

水满长洲月满楼,姑苏台榭锁深秋。君王不见春花老,响靸廊中胜游。

碧消烟尽露华凝,目极瑶坛第九层。清珮缓随驰道月,绛笼高应午门灯。风传广乐声初下,天近燔柴气已升。人意可占神意悦,万年灵祚永堪膺。

寄我端溪玉一弯,文房取友此其端。眼中厌持珊瑚树,掌上忻擎紫马肝。底用千金求国手,拟封九锡霸词坛。他时游宦南州路,免载囊中只石还。

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旦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芒鞋踏松阴,迨此船未发。清游岂无伴,三友风露月。山川郁盘纡,鸥鹭浩灭没。当年老先生,想像散醉发。浮生等昨梦,久已埋玉骨。吾侪幸强健,何事拘簪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池馆清且幽,高怀亦如此。有时帘动风,尽日桥照水。静将鹤为伴,闲与云相似。何必学留侯,崎岖觅松子。

先生诗笔觑天巧,国中往往无曹鲍。一读快如檄愈头,抓痒底用麻姑爪。千古词林有若人,谁复庸中夸佼佼。当年浪落见丹心,悬知世道终难拗。玉堂不愿公留军,群吠其如龙也狡。出入风波千万里,葛巾野服温柔蛮獠。饥来只字不堪煮,豆粥一盂粗可饱。跋前疐后竟何成,赢得清名占箕昴

曙河低,斜月淡,帘外早凉天。玉楼清唱倚朱弦。余韵入疏烟。脸霞轻,眉翠重。欲舞钗钿摇动。人人如意祝炉香。为寿百千长。

白下长干何可见,风尘愁杀庾兰成。去年今日青松路,亦自闻蝉第一声。

刻玉雕琼作小葩,清姿元不受铅华。西风偷得馀香去,分与秋城无限花。

丈人鲁诸生,明刑如皋陶。幸宽右顾忧,未惜一身遥。西南万里行,可以断绳桥。慎勿用惠文,神母仁如尧。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