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者,事之本也。

出自先秦代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

出自先秦的《齐宣王见颜斶 / 颜斶说齐王》

拼音和注音

wú duān zhě , shì zhī běn yě 。

翻译及意思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词语释义

无端:(副)没有来由:~生事。[近]凭空。

无端风雨虽狂暴,不信能凌沉隐侯。

出自:邵雍的《新居成呈刘君玉殿院》

  • 无端一阵西风雨,不许从容坐看山。

    出自:徐似道的《溪上值雨》

  • 无端矫情性,漫学求科试。

    出自:元稹的《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陝》

  • 侭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

    出自:柳永的《锦堂春·坠髻慵梳》

  • 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出自:顾贞观的《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 纵贼寇骋无端。

    出自: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

  • 则你桂花何不早招承,把我风雪无端连累杀。

    出自:李直夫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

  • 【混江龙】我堪那无端的豪户,瞒心昧己使心毒。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出自:孟郊的《秋怀十五首》

  • 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

    出自:高适的《苦雨寄房四昆季》


  • 原诗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诗词推荐

    迩来三五年,处处罹过兵。谁能宴龙山,无复游彭城。今兹九日至,正尔百感生。仰天破帽落,失笑还自惊。

    细羽争飞翠蔓长,窗间留影点绡光。宁知臂朽专蜩翼,但见心精妙楮芒。诗学虫鱼增旧谱,药图草木验仙方。请君放笔开高臆,纵意云龙五色章。

    梦回檐溜作惊湍,净洗炎歊百虑宽。咫尺东山见膏泽,令人更忆谢家安。

    地瘠不宜行,山寒多种松。路穷千折险,庵在最高峰。石溜通泉乳,晴檐喧蜜蜂。客来僧不语,日暮自鸣钟。

    当无断灭心,休将闻见寻。一念无思体,圆通妙智音。

    思鸟聚寒芦。苍云轸暮色。夜雪合且离。晓风惊复息。婵娟入绮窗。徘徊鹜情极。弱挂不胜枝。轻飞屡低翼。玉山聊可望。瑶池岂难即。

    竹,竹。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

    黄菊与秋竞,白须随日添。时人知不憙,野老未相嫌。但酌清樽尽,犹存薄俸沾。日西闻客至,更问酒家帘。

    三日山中游,溪山未全究。却羡畲田人,春晴斸烟岫。

    炯炯寒瞳,丝丝衰鬓。丘壑之姿,烟霞之韵。据坐而心空,森罗而海印。中虚也乾而成离,内动也艮而变震。云行而用闲,电掣而机迅。狤獠人不惹尘埃,黄梅祖亲传屈眴。

    雨从筍怒长,春雨阴暗成。关门有余暇,散帙不妨清。从仕亦何好,隐居无用名。悠然会心处,便欲寄吾生。

    一雨洗残暑,初秋生嫩凉。寸岑余黛绿,多稼已云黄。早觉宦情薄,可能诗兴长。空惭赋囊粟,持底报君王。

    昔擅登坛宠,爰光典午朝。刀悬临益梦,龙启渡江谣。茂绩当年举,英魂此地销。唯馀孤垄上,日夕起松飙。

    手植知何代,年齐偃盖松。结根生别树,吹子落邻峰。古干经龙嗅,高烟过雁冲。可佳繁叶尽,声不碍秋钟。

    丈夫十八九,胆气欺韩彭。报仇不用剑,辅国不用兵。以目为水鉴,以心作权衡。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何必走马夸弓矢,然后致得人心争。

    故山闻独往,樵路忆相从。冰结泉声绝,霜清野翠浓。篱边颍阳道,竹外少姨峰。日夕田家务,寒烟隔几重。

    五柳茅茨楚国贤,桔槔蔬圃水涓涓。黄花寒后难逢蝶。红叶晴来忽有蝉。韩康助采君臣药,支遁同看内外篇。为问潜夫空著论,如何侍从赋甘泉。

    持长竿,摇短艇。篛笠只一个,蓑衣无两领。洞庭秋水负不吹,涵虚恰似新磨镜。末后句,留与谢三郎。

    越峰罗四围,越水镜相烛。我昔扁舟来,十日看不足。天垂禹祠旁,海入秦望曲。荒寒暝色归,牛背下鸲鹆。兴亡百粤乡,挽仰千载俗。恨我劣风骚,眼到笔不属。君今挟此游,万象困搜斸。有类古蹻将,敌勍乃所欲。市驱羲献军,降竖元贺纛。箦勋六义右,正始渺丝粟。秋风吹虫声,桂菊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