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翠图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作品评述

《溪山?翠图》是明代文人唐寅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山水图景,展现了春天的自然景观和韵味。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春天的山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交融,传达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

首句“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表达了春天山林蓬勃生机的景象。"春林通一径"意味着整个山林都被春意所笼罩,一片生机盎然。"野色此中分"揭示出山林景色的多样性,各种野花野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接下来的两句“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描绘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观。鹤的踪迹在松树的荫蔽下可见,泉水的潺潺声从竹林中传来,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受。通过这种描写,诗人展示了山林的和谐与宁静。

接着的两句“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通过描写草地和山峦的颜色,传达了春天的色彩和氛围。"草青经宿雨"意味着雨后的草地青翠欲滴,春雨滋润了大地;"山紫带斜曛"则表现了山峦在傍晚的斜阳映照下呈现出紫色的美丽景象。这些描写使整个山林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两句“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暗示了诗人对山林的依恋和对自然的向往。"采药知何处"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草药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山林中深处美景的向往;"柴门掩白云"则描绘了山林中一户人家,他们的柴门紧闭,仿佛与白云相融,给人以宁静、遥远的感受。

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山林的描写,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宁静和美感。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诗词推荐

尘满金炉不炷香,黄昏独自立重廊。笙歌何处承恩宠,一一随风入上阳。长门槐柳半萧疏,玉辇沉思恨有馀。红泪旋销倾国态,黄金谁为达相如。

挂了衣冠却问农,几回欹枕听晨钟。壮怀了与浮云渺,宿疹犹资大药功。想像濠梁宁有趣,追寻风驭岂无踪。道人要识春台乐,须身壶公问所从。

君不见蕲黄儿,纷纷白马张红旗。去年陷湖北,今年陷淮西。遂令深山之民皆带甲,四海澒洞含疮痍。堆金积玉亦何有,略地攻城徒尔为。又不见黄连寨,左带溪山右淮海。天兵如日照雪霜,百万红巾一朝败。亲王按剑定中原,丞相分兵救吴会。边人不识韩将军,极口争夸铁元帅。八座东开

关头日落薄衣襟,又对丛芦拥鼻吟。尘土十年缠马足,只凭双鬓照归心。

本期雅奉水云心,况有伽陀冠二林。海蚌得来珠莫剖,荆山凿处玉难寻。悠悠真隐渐方丈,曳曳闲云渺故岑。回首瑞峰空在望,只容俯首听拿音。

东村王老夜烧钱,鼻孔依稀露半边。武帝求仙求不得,王乔端坐却升天。

云容晓色相涵。趣征骖。碎点遥山如豆、是淮南。路渐远。家渐远。恨难堪。□见窗花叶底、鬓毵毵。

琳宫谪降。一点胎光如玉样。德化风规。神秀精华貌转徽。亲风相若。自适清虚堪倚托。仙仗齐临。宵夜清歌叫玉音。

峥嵘罅石蛟潭必,逼仄悬崖阁栈危。横目不虞又足蚕,子长心事未忘奇。

回禄为火神,威权尤贵重。年来何失职,权为盗所弄。此盗假尔威,蜂蚁聚徒众。煌煌万炬光,灼燎随所纵。烟氛障白日,烘炙盛骚动。老幼哭无家,祸虐人所共。使人不见此,聪明欲何用。神而审其然,可得亡制控。忍使盗意满,生民负焦痛。尔过不可文,反躬当自讼。

先德曾同赣上官,六年今始到门阑。寒温略叙颜初破,存没徐询鼻即酸。可着江山胸磊隗,不遗今古舌澜翻。弟兄幸是洛中派,一炷炉薰更反观。

孤身十载客都城,白社双林讳姓名。授馆不为他日计,解衣真出故人情。翘材必定延枚叟,宣室终须记贾生。万里归来发如漆,了知句画更新清。

转眼荣枯惊一梦,百年光景悠悠。浮生扰扰笑何楼。试看双鬓上,衰飒不禁秋。古往今来。多少事,一时分付东流。五更枕上调清愁。笛声何处起,明月蓼花洲。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一作虚?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非不欲前去,此情非自由。星辰照何处,风雨送凉秋。寒锁空江梦,声随黄叶愁。萧萧犹未已,早晚去蘋洲。

俗子令眼白,瑞峰令眼青。白移听两榻,且上倚云亭。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独立凭危阑,高低落照间。寺分一派水,僧锁半房山。对面浮世隔,垂帘到老闲。烟云与尘土,寸步不相关。

皓月清霜,钓舟如叶,闲渡小溪澄碧。银汉无声,玉虹横野,斗柄正垂天北。半幅乌纱,数根华发,一*野凫飞舄。问回仙、城南老树,能见几何今昔。西华顶、十丈高花,九天秋露,结就翠房瑶实。脱屣非难,凌空何远,三咽雪融冰液。辟谷神方,餐霞真诀,一去更无消息。笑人间、长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