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拾遗故宅(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
悠扬荒山日,惨澹故园烟。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
彦昭超玉价,郭振起通泉。
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

作品评述

《陈拾遗故宅(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重游陈拾遗的故居,大房子尚有修葺的椽子。悠扬的山鸟与荒山日光交相辉映,烟雾中故园显得惨淡。我位置卑微,哪里足够伤感,所崇尚的是圣贤。有才华的人继承了骚雅之风,智慧的工匠无法与其相比。公生扬马过后,名声高悬如日月。与英俊之人同游的时候,他们多持有辅佐权力的职位。彦昭超越了珍贵的玉石,郭振起来通达了泉水。至今,素壁依然滑润,墨迹洒落如银钩连缀。盛事聚集在一时,这座堂屋怎么能存在千年。忠义立于永恒,感受与遗编一同流传。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杜甫重游陈拾遗的故居,表达了对故居的怀念和对圣贤之德的崇敬。诗人通过描绘大屋修葺的椽子、荒山日光和故园的惨淡烟雾,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故居的变迁。诗中表达了诗人的自谦和对圣贤的推崇,以及对有才华的人和智慧的工匠的赞美。诗人还提到了公生扬马后名声的卓越,以及与英俊之人同游时他们所承担的权力辅佐职责。最后,诗人强调了忠义的永恒价值,并表达了对感遇和遗编的思考和传承。

赏析:
这首诗词以杜甫独特的抒情手法,展现了对故居的思念和对圣贤之德的推崇。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如大屋修葺的椽子、荒山日光和故园的惨淡烟雾,刻画了岁月的变迁和故居的凄凉。诗人以自谦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位置卑微,对圣贤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对有才华的人和智慧的工匠表示赞美,将他们与圣贤相提并论。诗中还提及公生扬马后名声的卓越,以及与英俊之人同游时他们所承担的权力辅佐职责,突显了才华与权力的关系。最后,诗人强调了忠义的永恒价值,并表示对感遇和遗编的思考和传承。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杜甫对故居和圣贤的深情追忆,同时抒发了对忠义和人文精神的崇高追求。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诗词推荐

懒着青衫沉醉眠,近来沽酒困无钱。常忧送乏邻僧米,何啻寒无坐客毡。直道漫凭詹尹卜,浮生已付祖师禅。只应居士无醒日,知有渊明种秫田。

老年常聚首,兄弟共怡怡。并坐间挥尘,交斟醒设巵。双声频检韵,让道更敲棋。自是天伦乐,嬉游似少时。

大志终难起,西峰卧翠堆。床前倒秋壑,枕上过春雷。鹤见丹成去,僧闻栗熟来。荒斋松竹老,鸾鹤自裴回。

磴道盘纡薄晚云,天边疑见斗方春。清风万里知何意,吹尽华缨漠漠尘。

投老参陪杖屦间,颇容摘宋更薰班。端能面我九年壁,不惜分君一半山。绝喜庚桑来畏垒,懒为涑水续君滩。夷居巷处何尝陋,但看当年孔与颜。

吾友多称君,思见寒附火。气温玉开籍,才敏鏃加笴。尝於师鲁书,言词屡及我。乖疏久益新,慕合迎已可。奈何縻组绶,无路动车輠。近乃得百篇,能诗今信果。清寒水石舂,怪险蛟螭锁。远念烟鸿去,呈妍露葩娜。古人虽已矣,风流未应堕。东来勿后期,山桃缀红颗。

好诗好雨适相逢,抖尽襟怀要折冲。自古天人无间断,宁因水旱辍良农。

呼儿为我整乌纱,不是无心学孟嘉。要摘金英满头插,明朝还是过时花。

三界人家多鲜福,一时蚕麦得难兼。锄耰已愧非吾力,汤火尤惊取不廉。贵客争夸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薄衫冷面消长夏,扪腹当知百不堪。

天关却暑金为狄,帝坐禳氛斗转枢。不似人间传节物,岁时长作辟兵符。

物性由来易变迁,精金百炼始知坚。相逢即可无佳语,有负殷勤见赠篇。

药笈渔竿每自随,枯筇短帽恰相宜。投林但有穷猿喜,伏枥元无老骥悲。岩溜甘寒通碧沼,野梅清绝隔疏篱。放翁老甚情怀嬾,那办题诗寄所思!

川水东北流,川花照青楼。龙船载凤吹,日来川上游。沙明属玉止,苕香翡翠留。渔郎蒲叶底,网得双吴钩。

须教相并檐前望,被飞絮、扑簌香腮。

幽居感节物,僧舍值朝凉。空檐落寒雨,滴滴响秋堂。低飞林昌翮,湿羽不能翔。危叶别故枝,幽花泫晚芳。悠悠清夜眠,促织催朝光。日月怆已徂,吾行独迷方。采采幽圃兰,岁晚日馨香。君子健明德,勿为儿女伤。

我生守荒学,意造无根蔕。时时写所蕴,致远终恐泥。小劳斲鼻巧,霜风扫氛翳。一言可终身,万金宁良惠。

清晓朝帝所,就列复少须。不逢林夫子,於何得故吾?宫云霁犹未,宸风夹亦初。说诗怜新体,信美古则无。将无古人拙,未必今制疏。夜归辱良讯,送似谈笑余。病怀翻不乐,此意从谁舒?短歌纪幽事,老矣复焉如。

团团堤路行无极,一株一步杨柳碧。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

羲农去不反,释老似而非。太息众皆醉,逝将谁与归?经时忘肉味,尽日掩柴扉。安得同心者,灯前语造微?

山水自如昨,古人今复谁。云烟谢家墅,松柏禹陵祠。圣代身全老,秋天景易悲。毋将摇落意,相对菊花枝。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