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

池馆今正好,主人何寂然。
白莲方出水,碧树未鸣蝉。
静室宵闻磬,斋厨晚绝烟。
蕃僧如共载,应不是神仙。

作品评述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池馆此时正美妙,主人宁静无人声。
白莲初次浮水面,碧树尚未鸣蝉鸣。
静室夜晚传磬声,斋厨烟雾渐消净。
番僧共我同乘舟,应不是真仙神。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景色宜人的池馆景象。作者称呼主人宁静无人声,暗示了这个池馆的宁静和安静。白莲初次开放在水面上,碧树还没有鸣叫的蝉声。晚上在宁静的房间里能听到磬声传来,斋厨的烟雾已经散尽。作者与一位番僧一同乘舟,表示他与朋友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认为那位番僧并非真正的仙人或神仙,可能只是普通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池馆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白莲初开、碧树未鸣蝉等场景,表达了夏日的宁静和静谧。作者通过描写静室中传来的磬声和斋厨中逐渐消散的烟雾,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宁静和幽静。最后一句诗中,作者与一位番僧一同乘舟,表达了对友谊和共享美景的向往。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中表示这位番僧并非真正的仙人或神仙,可能只是普通的僧人,这种揭示出一丝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比。

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友谊的向往。它展示了刘禹锡独特的意境感知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作者介绍

刘禹锡,博通子史百家,精于医,有《传信方》二卷(《宋史·艺文志》六),已佚。事见《过庭录》。

诗词推荐

山东隆准公,未语心已解。按剑堂下人,成事汝应退。非无带砺约,政尔有恩害。平生三寸舌,松间漱寒濑。

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世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玉几虽来晚,明堂讫授图。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

松偃石床平,何人识姓名。溪冰寒棹响,岩雪夜窗明。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应知此来客,身世两无情。

达磨东来不记年,一灯然处百灯然。顾从清净求明了,应喜晨斋学省缘。

吾甥颇似魏家舒,新罢推囚却著书。顾我独倾陶令酒,思君同鲙季鹰鲈。荒凉云物秋将老,寂寞山城谁与娱。攸忽风光行老矣,踌躇不去欲何如。

武帝时乘兴,金舆驻翠微。至今看草树,犹似被光辉。泉迸闻仙乐,云流见画旂。亭高重回首,冉冉下斜晖。

西风吹鹤到人间。凉月满缑山。银河万里秋浪,重载客槎还。河汉女,巧云鬟。夜阑干。钗头新约,针眼娇颦,楼上秋寒。

横塘渡,临水步。郎西来,妾东去。妾非倡家女,红楼大姓妇。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认取辛夷花,莫过杨梅树。

道林之名,予不得而知。云泉松石之胜写于涟漪,必其地之景物足以称其诗也。今其陈迹杳然,已无复遗。予盖尝登瑞墨之基,涉一境之陂陀,皆平芜与荒畦,又恶睹所谓毕世相忘之奇。泉陊云归,松桥斧随,世固多有之。而予独于此奇其北向之悲也。

砌畔蛩吟喧不住。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于穆文宜,妙道九德。默契灵心,笔基王迹。避佑后人,垂裕罔极。合食昭芳,孝思维则。

疲於吏事老於兵,不特头方命亦屯。成败固非予逆睹,穷通何用子前陈。登朝不是鸢肩相,守塞尤惭燕颔人。见说江东多福德,亟须洗眼望堂麟。

寥寥人境外,别有一林中。萝幌晴峰色,花钟夜壑空。凉泉漱初月,幽木写遥风。虽未成永托,淹留足微躬。

江行十日厌船迟,却换篮舆蹈路泥。江水别来才两日,陈公迳下再相随。

忆山摇膝石上晚,怀古掉头溪畔凉。有时得句一声发,惊起鹭鹚和夕阳。

衰甚身如作茧蚕,经旬不省出茅庵。老僧遣信分茶串,隐士敲门致酒甔。看鹤松阴赏高洁,疏泉石罅得清甘。地偏心远无车马,赖有吾儿与剧谈。

垂杨影下黄金屋。东风渐、粉香熟。恨当年、有约马参莺速。误一枕、红云宿。带眼宽移腰似束。怪何事、褪红销绿。北面立秋千,羞人问、连环玉。

泉竭龙逝。树茂鸟聚。郁彼北林。招其侪侣。嗟我孤根。枝叶胥胥。岁寒靡托。远播江渚。

先生赤松侣,混俗游人间。昆阆无穷路,何时下故山。千年犹孺质,秘术救尘寰。莫便冲天去,云雷不可攀。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