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
尘心消尽道心平。
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
愿闻吴越报丰登。
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作品评述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劝着胡须的张归去吧,
一直以来他自己都不拘束。
尘心已消尽,道心平和。
无论是江南还是塞北,
哪里都不堪一行。
祭祀的肉和豆,庚桑已经过去了,
请你告诉南荣这个消息吧。
我愿听闻吴越地方的丰收。
如果君王有询问,
请托付交给王生。

诗意: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张弼秉道的离别之作。苏轼劝告张弼秉道忘记自己的情感,回归本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道义。他表达了对江南和塞北两个地方的思念,以及对吴越地方的丰收的期盼。最后,他请张弼秉道向南荣转达消息,并将可能有的君王的询问委托给王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苏轼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期望。诗中的"劝髯张归去好"表明苏轼希望张弼秉道能够回归本心,不被外界的情感所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义的坚守。"尘心消尽道心平"表达了苏轼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希望通过超越尘世的情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诗中的"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表达了苏轼对两个地方的思念之情。江南是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塞北则是边疆之地,充满了草原的辽阔和边塞的豪情。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这两个地方的钟爱,无论去哪里都觉得有所不舍。

诗的结尾,苏轼请张弼秉道将自己的问候转达给南荣,显示出他对友人的关心。最后,他将可能有的君王的询问委托给王生,展现了苏轼对政治的关注和对朝廷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苏轼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友人的劝告和自己的期望,展现了他对内心宁静和道义坚守的追求,以及对地方和国家的关心。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透露出苏轼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状况的思考和关注。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谁主谁为客。叹人生、别离容易,会逢难得。省户高门十年梦,瞥忽浑如昨夕。风不定、乱云飞急。本自无心图富贵,也元知、富贵无缘逼。且还我,兔园策。谁知一曲柯亭笛。向天涯、依然解后,长安本色。怪我阿_今老眼,已是看朱成碧、但犹记、黄裳曾识。多谢殷勤无以报,愿阿_、

临江仙

新秋未再旬,月露已浩然。放翁一幅巾,与影俱翩僊。飞桥挂澄溪,幽窦鸣细泉。开岁才俛仰,已近摇落天。殊方久滞留,感此岁月迁。归来看青灯,悄怆不得眠。

临江仙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圣主当深仁,庙堂

临江仙

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东还。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

临江仙

岁去愁终在,春还命不来。长吁问丞相,东阁几时开。

临江仙

千里暮云山已黑,一灯孤馆酒初醒。

临江仙

尘土侵陵老瓦盆,胸中磊块与谁论。閒披黄卷欲欹枕,忽有白衣来扣门。和气醺人红绿眩,浓香破鼻典刑存。倒罍彻底清如水,不比春江带雨浑。

临江仙

余子纷纷见每卑,鸾凤鸡鹜谩相随。当时一笑无人解,此意宁容俗士知。

临江仙

葺荷偶忆湘累句,築屋还寻杜若汀。孤树每留残日白,片帆徐度远山青。海鸥知我断机虑,渔父与谁分醉醒。何处扁舟横短笛,月明风袅不堪听。

临江仙

扇边生怕庾公尘,索笑来游锦水滨。四野云齐初酿雪,一枝梅动已催春。绿尊有味能消日,白发无情不贷人。商略此生何所恨,太平时得自由身。

临江仙

只影微阳外,青山自郁盘。未经千里远,欲寄一书难。堠碣苔侵字,鱼塘水过栏。西风吹树叶,不部客衣单。

临江仙

异术闲和合圣明,湖光浩气共澄清。郭中云吐啼猿寺,山上花藏调角城。香起荷湾停棹饮,丝垂柳陌约鞭行。游人今日又明日,不觉镜中新发生。云霞水木共苍苍,元化分功秀一方。百里湖波轻撼月,五更军角慢吹霜。沙边贾客喧鱼市,岛上潜夫醉笋庄。终岁逍遥仁术内,无名甘老买臣乡。

临江仙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临江仙

石台长老问公,本成都吴氏子,弃俗出家,手书《法华经》,字细如黑蚁,前后若一,将诵之万遍,虽老而精进不倦,胁不至席者二十有三年。余来高安,以乡人相好,盖余懒而好睡,见之惕然自警,因赠之二小诗云。法达曾经见老卢,半生勤苦一朝虚。心通口诵方无碍,笑把吴鸾细字书。

临江仙

角声三品。银漏更残将欲尽。盏遍华筵。玉粒琼瓯散又圆。知君洪量。不用推辞须一上。满劝殷勤。祝寿如同福禄星。

临江仙

炎牺分纪到先秦,散脱前闻待发明。处士妄谈纷战国,专门阿党蔽西京。尘沙涤荡川归海,故实符同史与经。梦奠老人遗意得,麾天巨刃不留行。

临江仙

妄心颠倒造诸业,回趣真乘即忏摩。真妄两头俱透脱,海南东畔是新罗。

临江仙

门有孙膑铺,家存甘贽妻。夜眠还早起,谁悟复谁迷。

临江仙

至宝何年伏九渊,飞空散作玉声琤。那知夜半腾朝采,会见长虹属太清。

临江仙

自从车马出门朝,便入空房守寂寥。玉枕夜残鱼信绝,金钿秋尽雁书遥。脸边楚雨临风落,头上春云向日销。芳草又衰还不至,碧天霜冷转无憀.

临江仙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