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资政

镇抚西南众望倾,玉书天上辍持衡。
春风不觉岷山远,和气还从锦水生。
学舍却寻余教在,棠郊应喜旧阴成。
归来促召调炉冶,莫为儿童竹马迎。

作品评述

《送赵资政》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镇抚西南众望倾,
玉书天上辍持衡。
春风不觉岷山远,
和气还从锦水生。
学舍却寻余教在,
棠郊应喜旧阴成。
归来促召调炉冶,
莫为儿童竹马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赵资政的场景。赵资政是一位在西南地区担任镇抚官职的官员,他因为需要前往他处工作而离开。诗人表达了对赵资政的敬佩和祝福,并表达了对他在任期间所做贡献的称赞。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送别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赵资政的赞美和祝福之情。下面是对每个句子的进一步解析:

首句“镇抚西南众望倾”,表达了赵资政在西南地区的权威和受人景仰的地位。他的离去将导致西南地区的人们对他的期望和依赖感的倾泻。

第二句“玉书天上辍持衡”,意味着赵资政放下了他手中的权衡,即他的治理之权。这句话描绘了他离开政务,离开了他在政府中的职位。

第三句“春风不觉岷山远”,表达了诗人对赵资政的思念之情。赵资政离开后,诗人感叹春风仍然吹拂着他们所在的岷山,但他们却感觉赵资政离得很远。

第四句“和气还从锦水生”,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的氛围。诗人表达了送行者们的和睦友好,希望赵资政能够带着这种和气去往新的地方。

第五句“学舍却寻余教在”,表示诗人希望赵资政在新的地方能够找到一位优秀的老师,继续学习进取。

第六句“棠郊应喜旧阴成”,表达了对赵资政在任期间所做的成就的赞美。棠郊是指赵资政在任期间所管理的地区,诗人认为他的领导力和谋略使得这片土地得到了阴德的滋润和繁荣。

最后两句“归来促召调炉冶,莫为儿童竹马迎”,是诗人对赵资政回来时的期待和忠告。诗人希望赵资政回来后能够马不停蹄地投身于调炉冶的工作,不要为了应酬和娱乐而忘记了他的责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现了诗人对赵资政的赞美和祝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离去和日后工作的期待。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诗人成功地描绘了送别场景和对赵资政的敬佩之情《送赵资政》是宋代文人曾巩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送别赵资政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祝福,以及对他在任职期间所做贡献的赞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镇抚西南众望倾,
玉书天上辍持衡。
春风不觉岷山远,
和气还从锦水生。
学舍却寻余教在,
棠郊应喜旧阴成。
归来促召调炉冶,
莫为儿童竹马迎。

诗词的意境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赵资政的情景。赵资政是一位担任西南地区镇抚官职的官员,他因工作需要而离开。诗人表达了对赵资政的敬佩和祝福,并称赞了他在任期间的贡献。

诗词的赏析如下:

首句“镇抚西南众望倾”,表达了赵资政在西南地区的权威地位和备受人们景仰的形象。他的离去将使西南地区的人们对他的期望和依赖感破灭。

第二句“玉书天上辍持衡”,意味着赵资政放下了手中的衡器,即他的治理之权。这句话描绘了他离开政务,离开了他在政府中的职位。

第三句“春风不觉岷山远”,表达了诗人对赵资政的思念之情。赵资政离开后,诗人感叹春风仍然吹拂着他们所在的岷山,但他们却感觉赵资政离得很远。

第四句“和气还从锦水生”,描绘了送行者们友好和睦的氛围,希望赵资政能够带着这种和睦之气去往新的地方。

第五句“学舍却寻余教在”,表示诗人希望赵资政在新的地方能够找到一位优秀的老师,继续学习进取。

第六句“棠郊应喜旧阴成”,表达了对赵资政在任期间所做成就的赞赏。棠郊指的是赵资政在任期间所管理的地区,诗人认为他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使得这片土地得到了祥和繁荣的阴德。

最后两句“归来促召调炉冶,莫为儿童竹马迎”,是诗人对赵资政回来时的期望和告诫。诗人希望赵资政回来后能够迅速投身于调炉冶的工作,不要为了儿童般的游戏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送别场景,表达了对赵资政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离去和未来工作的期待。诗人巧妙地刻画了送别场景和对赵资政的敬佩之情。

作者介绍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诗词推荐

万象森罗等印心,了无一物可疏亲。大梅坐此成窠窟,到老保曾解转身。

世机消已尽,巾屦亦飘然。一室故山月,满瓶秋涧泉。禅庵过微雪,乡寺隔寒烟。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僧居随处好,人事出门多。不及新春雁,年年镜水波。

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晴时。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

逐客世多违,浮生自堪悼。尘容绝媚妩,褊性复昏髦。读书虽不多,力学苦欲到。矜愚何足计,见善诚所好。多歧诧流俗,诡遇日趋造。臭味异薰莸,方圆如枘凿。徒云习静定,无以胜浮躁。只拟听乎天,安能媚于灶。青蝇止樊棘,听荧遂颠倒。白日生风霾,喧腾困陵暴。危如鬼手夺,险若

少年意气王千斤,铁棒曾穿万虏群。壮士从来不病死,孤儿今属羽林军。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祗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

音信连年恨不闻,书来细读却消魂。人稀野店山魈语,路僻蛮村荔子繁。毒草自摇春寂寂,瘴云不动昼昏昏。此生相见应无日,且置清愁近一樽。

嗟我与君为近亲,向来未识但有闻。维夏临川省伯父,时君束书寄荒村。岂知邂逅宜春郡,皎如玉树相辉映。品题旧熟大参文,诸公所作皆传信。探怀赠我一纸诗,功名慷慨真男儿。我衰怕作此硬语,君言水涨方东之。外家自有文章种,国朝名家居伯仲。只今人物未厌多,属君勉矣加研磨。

耿介绝依凭,清虚尚饮冰。悟明中观论,度越小乘僧。梦已三生破,神应九品升。法门谁得髓,石塔冷孤灯。

[太簇为角]洪惟坤元,道著品物。上配紫旻,厚载其德。良月毛若,祭哭布列。必先皇只,以迓景福。

矗矗南山塔,亭亭古邑标。闲游赊积岁,共宿忆消宵。尖出知天近,层分见木雕。未须轮犊健,直欲便鹏摇。

衮衮诸公车马尘,先生孤唱发阳春。黄花不负秋风意,白发空随世事新。闭户读书真得计,戴肴从学岂无人。只应又被支郎笑,从者依前困在陈。

不恨因缘不恨天,强持牙板向◇前。阳关一曲动山月,别泪千行盈酒船。薄命有情今已矣,傍人无意亦凄然。愿君学取梁间燕,秋去替来到妾边。

仙子归来逸兴赊,梦中犹说旧繁华。春风转首情何已?却向江南认杏花。

安石深源不共朝,共嫌俎豆不消遥。无边赤子皆延颈,掩口胡卢独李辽。

淡泊疏篱隔。寂寞官桥侧。绿萼青枝风尘外,别是一般姿质。念天涯、憔悴各飘零,记初曾相识。雪里情寒逼。月下幽香袭。不似薄情无凭准,一去音书难得。看年年、时候不窬期,报阳和消息。

臛鸭久欲忘,食蛙近亦稍。人言淮浙殊,得饱不汝较。

春潮不到石城脚,十丈楼船浅沙阁。楚天衮入秦淮流,白日黄尘亦冥漠。胡儿走马沙上归,青兕豪猪载毡橐。旌旗不动弓矢闲,百金砗磲作璎珞。龙盘虎踞天地静,稽首清明可终托。当时被发饮此水,铁骑如山照秋郭。鸟惊兽骇人莫知,天欲以血洗伊洛。三山砥砺水濯磨,万夫相望在雕鹗。

帝魂旧话是耶非,知得安危动处几。自出蜀啼随地气,直过洛去泄天机。春风万古此心在,云树千山何日归。听到如今转难听,恨无双翼与俱飞。

书生作吏从朱墨,官事纷纷何日息。不堪雁鹜对敲朴,宁解诗书伴松竹。太丘退食何萧然,笔研不落尘埃边。前岁读书山水县,今年二友来通川。料君捧诏还朝日,老盖寒梢应的皪。此时留与后人看,要使清风继前迹。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