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这回捉住四时春。
夺得温和养本真。
跳出世情居异世,尽教人道不凡人。
何须苦苦调精气,不在区区漱液津。
莹处晴空开日月,锐然特放九光

作品评述

《瑞鹧鸪·这回捉住四时春》是元代王哲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捉住了四季春天的意境,赞美了春天的温和和养育万物的本质,并呼吁人们超越尘世的局限,追求超凡的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这回捉住四时春。
夺得温和养本真。
跳出世情居异世,
尽教人道不凡人。
何须苦苦调精气,
不在区区漱液津。
莹处晴空开日月,
锐然特放九光。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捉住四季春天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温暖和滋养万物的本性的赞美。作者希望人们能够超越尘世的琐碎,寻求超凡的境界,超越俗世的困扰,追求精神的升华。

赏析:
这首诗词以瑞鹧鸪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向往。诗中的"这回捉住四时春"意味着作者抓住了四季春天的精髓,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温暖和生机。"夺得温和养本真"一句表示春天的温和滋养了万物,使其展现出真实的本性。接着,作者呼吁人们跳出尘世的琐事,居于超越尘世的异境中,追求超凡的境界。"尽教人道不凡人"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能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超越凡人的境界。

诗的后半部分,"何须苦苦调精气,不在区区漱液津"表达了作者认为修炼精气神不应该过于苦苦追求,而是要跳出尘世的琐碎和俗世的纷争,追求更高的境界。"莹处晴空开日月,锐然特放九光"描绘了春天的明亮和光芒,意味着春天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启示,使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殊才能和独特的光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捕捉四季春天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温暖和滋养万物的赞美,并呼吁人们超越尘世的局限,追求超凡的境界。诗词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推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鹧鸪

我不上南山,垂近四十载。山中花瓢翁,尚与山俱在。据高瞰人世,昔田今为海。道傍魏公亭,柱化础亦败。

鹧鸪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凡事回头看。

鹧鸪

平生林壑性,客宦久羁束。得麾邛江隈,虽远惬所欲。云水远重城,青山长在目。

鹧鸪

兰叶参差桃半红。飞芳舞縠戏春风。如娇如怨状不同。含笑流眄满堂中。翡翠羣飞飞不息。愿在云间长比翼。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鹧鸪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鹧鸪

湍激清泉舞翠蛟,幽亭跨涧对岩坳。我来憩此观嘉趣,一洗尘襟凡世抛。

鹧鸪

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鹧鸪

夹河为郡不如古,江北江南作冗官。须记长传一经训,虽贫莫改饮瓢欢。历阳况与吾庐近,春谷休言问膳难。此日停舟聊举酌,明当水驿自加餐。

鹧鸪

玉玺相传舜如尧,壶春堂上独逍遥。唐虞盛事今寥落,尽卷清风入圣朝。

鹧鸪

舍辔厉天险,身疑出鸟群。罅开蛮俗合,脊尽瘴江分。

鹧鸪

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平台戏马,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客来何有。草草三杯酒。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鹧鸪

妾住越江边,江花照颜色。清晨下机杼,日昃不停织。绣出双鸳鸯,邻媪屡叹息。采兰以自衣,掇椹以自食。绮户阅芳春,恋此父母侧。伯姊嫁五侯,少妹备宫掖。含羞谢良媒,掩镜长默默。

鹧鸪

空山旧迳绿苔满,古寺斋盂白薤蒸。暑雨坐中飞漠漠,野泉林外落层层。从来胜绝皆离俗,未有幽深不属僧。唯爱溪头一寻水,莫闻流浪莫闻澄。

鹧鸪

萼绿仙人,孤山雪后相逢处。旧时村路。璨璨琅*树。玉出蓝田,不受纤尘*。长怀古。罗浮风度。梦逐幺禽去。

鹧鸪

六花飞舞似鹅毛,丞相身穿御赐袍。不念长安有贫者,下湖打鼓饮羊羔。

鹧鸪

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鹧鸪

阿坚狼狈伏狸奔,岂是长江解有神。犹忆当年南伐语,会知正朔不归人。

鹧鸪

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

鹧鸪

佳期当可许,托思望云端。鳞影朝犹落,繁阴暮自寒。因风方袅袅,间石已漫漫。隐映看鸿度,霏微觉树攒。凝空多似黛,引素乍如纨。每向愁中览,含毫欲状难。

鹧鸪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