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馆

黄省文书分道山,静传钟鼓建章闲。
天边玉树西风起,知有新秋到世间。

作品评述

《入馆》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进入馆藏之地的情景。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黄省文书分道山,
静传钟鼓建章闲。
天边玉树西风起,
知有新秋到世间。

诗词的意境主要围绕着进入馆藏之地而展开,表达了作者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静心感受自然和文化的美妙之处。下面是对诗词的进一步赏析:

首句“黄省文书分道山”,描绘了进入馆藏之地的景象。这里的“黄省”指的是文书和古籍的储存地,意味着这个地方是文化的宝库。而“分道山”则暗示着馆藏之地的庞大和宽广。整句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和知识的向往。

接下来的一句“静传钟鼓建章闲”,表达了馆内的宁静和安详。这里的“钟鼓”代表了文化的庄严和神圣,而“建章闲”则意味着著书立说和学问的研习。整句描绘了一个安静而有序的学习环境,让人沉浸其中。

最后两句“天边玉树西风起,知有新秋到世间”,通过自然景象来增强诗词的意境。这里的“天边玉树”指的是边远的山林,而“西风起”暗示着秋天的到来。整句表达了作者在馆内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意味着新的季节即将到来,也象征着新的思想和知识的涌现。

总体而言,苏轼的《入馆》通过描绘进入馆藏之地的景象,表达了对文化和知识的向往,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和美好。通过自然景观的衬托,诗词更加丰富了意境,传递出一种对新的季节、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的期待。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重报莺花信,谁司铁炭权。更经三度节,即满六旬年。豪动书千纸,穷难致一钱。不忧无穴葬,惟喜有诗传。

修眉画就莫求工,自昔常闻妒入宫。不为无人芳自吐,也胜能白又能红。

越裳济海喜天晴,五叶戈船不度兵。尧舜远方皆乐国,汉唐诸将本书生。

自从蚕蚁生,日日忧蚕冷。草室常自温,云髻未暇整。但采原上桑,不顾门前杏。辛苦得丝多,输官官莫省。

正何须、阳关肠断,吴姬苦劝人酒。中年怀抱萦萦处,看取伴烟和柳。柳摇首。笑飞到家山,已是酴醿后。留连话旧。同溪上儿童,颇曾见我,有此故人否。相逢地,还忆今宵三韭本语,谓廿七也。青山只了迎候。东风自送归帆去,吹得乱红沾袖。暮云皱。听杜宇高高,啼向无何有。江花垂

梁君遁世价妻孟,崔母祈天为妇唐。身是六朝人物旧,眼看三世子孙昌。人知翕翕味方隽,谁识耽耽意最长。犹恨年龄不满百,仅成三万五千场。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荡漾舟中客,徘徊楼上人。沧波浩无主,两桨邈难亲。

浪花如雪叠江风,社过高秋万恨中。明日便随江燕去,依依俱是故巢空。

都城十两车,送子江之浒。目寄片帆飞,水国沿渔浦。怜子经世才,战笔文中虎。小试乘田车,暂为民父母。民社不轻寄,忧戚抱民苦。忠孝指心切,求不愧仰俯。青天遇有阙,思惟炼石补。效职了男儿,一扇醇风古。送子独钟情,淮河共乡土。

累朝困炎威,一雨转愁意。偶看碧芦丛,宛在沧洲地。岸草闲自滋,庭叶纷以坠。移床就幽窗,檐溜聒清睡。

达磨非为后,瞿昙未是先。当来无量劫,懒翁得自然。

往岁曾随江客船,秋风明月洞庭边。为看今夜天如水,忆得当时水似天。

重阳子,饮水得良因。洗涤尘劳澄净至,灌浇根本甲芽伸。滋养气精神。恬淡好,甘露味投真。滴滴润开三教理,涓涓传透四时春。流转一清

为爱南山紫翠峰,偶来仍值雪初融。自嫌前引朱衣吏,不称闲行白发翁。向老光阴双转毂,此身天地一飘蓬。何时粗报君恩了,去逐冥冥物外鸿。

五湖佳处是荒寒,却为无山水更宽。皈去江南无此景,未须吃饭且来看。

石公来斲鼻端尘,无手人来斧凿亲。白牯狸奴心即佛,铜睛虎眼主中宾。自携瓶去沽村酒,幻者衫来作主人。万里相看如对面,死心寮里有清新。

作佛名何佛,不轻成目轻。谁知眼睛裹,个个是瞳人。

千里来为五斗谋,老亲望望且归休。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

王师千里下邦畿,三月宜新对敌围。江上扁舟随处是,烟中华屋转头非。逢人借问何时定,有客来传二圣归。已办笭箵学元结,卜邻犹冀不相违。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