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汉月(平调)

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作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作品评述

《望汉月(平调)》是宋代文学家柳永的一首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作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诗意:
这首词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看到明亮的月亮,感叹月亮的形状或许不完整,宛如年轻人的情感,尽管暂时欢聚,却又不得不分离。诗人站在小楼的栏杆边,回忆起去年的时节,千里之外的月光依然明亮,可是夜晚却感到久久人绝、孤寂厌倦。

赏析:
这首词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明月作为诗人诗意的象征,既是美丽的景物,又是时间的见证。诗人看到明月的圆缺,对于月亮的不完整,引发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他将月亮的圆缺比喻为年轻人的情感,暗示着人生中欢聚与离别的经历。诗人站在小楼上,回忆起去年的时节,月光依旧明亮,但夜晚的孤寂和人世的变故让他感到厌倦。整首词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逝去的时光和人事变迁的感伤之情,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的婉约抒发。

作者介绍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能改斋漫录》卷一六),释褐睦州推官(《石林燕语》卷六)。官至屯田员外郎。善爲歌词,有《乐章集》九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三卷。今录诗三首。

诗词推荐

来径珠穿蚁,登峰松引针。清晖惬幽赏,真欲惜分阴。

宋词

识面嗟虽晚,论心乐未央。经帷叨并席,官舍许连墙。俶讶亲针石,俄惊授印章。梅花佳句在,无复铁心肠。

宋词

天怜好景付君收,一笑春生紫绮裘。赋就兔园争授简,酒酣鲸海快吞舟。怪来柳絮穿帘额,舞上花裀衬袜钩。画饼丰年赊一醉,腊前三白讵应休。

宋词

入幕未展才,辛苦在道路。回首一茫茫,风悲浮云去。

宋词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宋词

者个是百尺竿头,进一步则有象,退一步则无踪。进退全机变,从衡振祖风。都在南山掌握中。

宋词

秋声肃杀本天真,即事关心总动神。簌簌肥辞删老调,萧萧瘦语寄恒春。无情物外谁翻案,有限生前我扫尘。堪慰乡间观稼穑,应羞枯寂目空人。

宋词

茅屋冻将压,柴门寒自拴。掘炉煨芋栗,呵笔写诗篇。策杖深山里,寻梅古洞边。谁知居士乐,翻受俗人怜。

宋词

侧闻中塘好,曾赋劝游篇。凌江入枉浦,聊复信所传。化工保作强,耿耿不自怜。山山高相映,坞坞曲相穿。林光百道合,花气十村连。风迎乱駊騀,日送交婵媛。天回徂阴后,地转升阳前。初如别逃秦,疏附耻独贤。又疑未兴周,掩拥欣俱全。惜哉见之晚,重寻畏彫年。一省三叹息,十步

宋词

梦扬州。到扬州。明月长街十二楼。珠帘不上钩。为谁忧。为谁愁。愁得春风人白头。见花应自羞。

宋词

天下何人不爱官,弃官出世古今难。向来一觉钧天梦,便作林居野处看。

宋词

休休休歇歇,休休歇歇无分别。千般要妙万般玄,只是教人各休歇。既能休,复能歇,一切情缘皆断绝。饥餐渴饮困时眠,万死千生没交涉。古圣贤,及明哲,一性绵绵周浩劫。光明相照合真空,休歇之余更无别。地狱种,作冤业,六识炽然如火热。立我争人昧休歇,甘受碎身并拔舌。休与

宋词

行年六十有三岁,二十五年居洛阳。林静城中得山景,池平坐上见江乡。赏花长被杯盘苦,爱月屡为风露伤。看了太平无限好,此身老去又何妨。

宋词

清夜湖心把酒杯,花间风月共徘徊。金钟何事催天晓,又恐游人相逐来。

宋词

麝香眠后露檀匀,绣在罗衣色未真。斜倚细丛如有恨,冷摇疏朵欲生春。阶前红药推词客,篱下黄花重古人。今日含毫与题品,可怜殊不愧清新。

宋词

教子通经古所贤,安贫守道节尤坚。当熊遣烈传家世,投烛诸郎慰眼前。不待金花书诰命,忽惊玉树掩新阡。凯风吹棘君休咏,我亦孤怀一泫然。

宋词

环立江头千万峰,梦中於此倚枯筇。青冥谁见欹巾角,碧瀣闲将洗笔锋。一卷素书云笈贮,数升松麦水机舂。正呼鹤驾凌风去,惊觉西山烟外钟。

宋词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灩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宋词

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

宋词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宋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