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下第

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作品评述

《咏史诗·下第》是唐代文学家胡曾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婚嫁和科举的关系,以及上林苑中桂花的美丽。

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翰苑何时休嫁女,
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
不许平人折一枝。

诗的意境如下:

这首诗主要涉及两个主题。首先,诗人表达了一个关于婚嫁的问题,即宫廷中的女子何时能够停止嫁人。这里的“翰苑”指的是宫廷,而“嫁女”则指女子嫁人,表示女子在宫廷中嫁给官员为妻。诗人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种质问和深思。

其次,诗人还提到了科举制度。诗中的“文昌”指的是文昌宫,是封建社会中进行科举考试的地方,而科举被视为功名的重要途径。诗人暗示着文昌宫早晚会停止产生状元,即停止生产有才华的人。

最后,诗人描绘了上林苑中桂花的美丽。上林苑是唐代皇家园林,而桂花是这个园林中的一种花卉。诗人描述了上林苑中每年都会开放的新桂花,暗示着宫廷中的官员以及普通平民都无法将其采摘。这里的“不许平人折一枝”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的抱怨。

通过以上的点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宫廷中女子嫁人和科举制度的疑问,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同时,诗人通过描绘上林苑中的桂花美景,暗示了宫廷中官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阶级差异。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悲剧命运的感慨。

作者介绍

胡曾,邵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尝为汉南从事。《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今合编诗一卷。

诗词推荐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平昔交游今几人,後生谁复款吾门。茅檐适性轻华屋,黍酒忘形敌上樽。东圃旋移花百本,西轩恨斫竹千根。舍南赖有凌云柏,父老经过说二孙。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扇香曾靠腮边粉。旧尘埋、月轮有晕。南风未似愁来近。前事临窗隐隐。凉花畔、云歌露饮。梦断了、终难再问。鸳鸯带上三生恨。将泪揩磨不尽。

玉瑶分自海仙奁,藜腹新来约束严。入手颇忧穷鬼捩,收涎已绝老饕餍。何妨带甲归庖惯,相与调珍助齿甜。要识淡中滋味水,多加椒酒少施盐。

离坎不分南北,木金岂间西东。但诚一念守其中。勿使心神恣纵。要识前身真种,洞观物我皆空。寂然安静到鸿蒙。四象五行无用。

纤指捧玻璃。莫惜重持。自离阆苑失回期。门掩东风桃著子,帘影迟迟。楼上正横篦。荷气沾衣。谁将名玉碾花枝。不比寻常红与紫,取次芳菲。

南州君去为寻医,病色应除似旧时。久别莫忘庐阜约,却来须有洞庭诗。金陵往岁同窥井,岘首前秋共读碑。两处山河见兴废,相思更切卧云期。

心事一鸥轻,邮签夜卜程。春寒眼对雨,别久语连明。砚有诗能秀,山於梦亦清。歙溪多老石,一一待题名。

自离草莽得登堂,贤主恩优念不忘。饱食瓮城常养锐,怒临沙堑敢摧强。敌声夜振须仍奋,壮气秋高齿渐长。眼底孽余平剪后,功成谁复论青黄。

尔我聚首真抟沙,诗篇转战如彭衙。我惭凑砌瓦砾块,尔解组织云锦花。武昌纸价顿腾踊,谬称尔我均诗家。今晨乍闻使车起,前旌载道惊栖鸦。时方寒沍雪片落,豆秸灰间琼瑶葩。西江东浙品题遍,兴在溪柳并山茶。便道过苏邑人喜,村醪迭献里鼓挝。倏令首丘怀孔恶,痛切胸臆讵可爬。

信则你自信,不信你休行。莫待临渴时,掘井。每日见尔费辛苦,不济不济事,休论。石火光阴一首,与卷三重。

高车驷马谩相夸,竹榻蒲团属自家。困睡饥餐何所有,一溪明月照梅花。

扬眉吐气快生风,万里归来虎帐中。竭节任公营之计,解纷排难激丹衷。只凭忠信行冯貊,遂使声名等贷崧。一德一心天所祐,定知福寿享无穷。

日月飞双毂,如何驻黑头。才看敷密友,又见拆强仇。叶聚棱棱峭,花垂娜娜稠。晚凉芬烈甚,欲睡更迟留。

今日十分晴,好个重阳天气。又向银山高处,为黄花一醉。泉江风物饱相谙,瞥眼过三岁。但得明年强健,任举杯何地。

嫩草初抽匀细绿。

绿玉波心耸绛台,丹霞道士日传胎。仙人不惜黄金贵,海蜃遥惊对使来。玉食光辉天著力,主家春色雪融腮。手中三日香犹在,不是吴姬乞打回。

峥嵘两岸市廛开,爱静人寻此处来。水底有天行日月,山中无地著尘埃。塔擎灯影明云杪,船载钟声出浪堆。自信平生有仙骨,好风吹上妙高台。

疏疏整整。风急花无定。红烛照筵寒欲凝。时见筛帘玉影。夜深明月笼纱。醉归凉面香斜。犹有惜梅心在,满庭误作吹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