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王恭的《长相思》
拼音和注音
suì suì nián nián wú bié lí , jūn bù lái , cháng xiāng sī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相思:(动)彼此思念。多指男女间因爱慕而引起思念。
别离:(动)分离;告别离去:~滋味。
不来:不归。逸诗《狸首》的别称。因狸一名不来,故称。
长相:(名)外貌;外表。
王恭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原诗
长相思,相思春复秋,秋风扑帘霜入楼。
卷帘见月令人愁,鹤关音信长悠悠。
络纬夜鸣声断续,梧桐萧飒寒棕绿。
秦筝独抱咽繁弦,为君弹作相思曲。
相思复相思,思君君不知。
愿为鸳与鸯,双飞向天池。
岁岁年年无别离,君不来,长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