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黄冈广福禅房

爱此禅栖静,清凉境自偏。
诧人拳怪树,留客笑幽莲。
草暖蛙喧夏,林昏鸟梦烟。
风尘吾未免,兀坐愧安禅。

作品评述

《坐黄冈广福禅房》是宋代郭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爱此禅栖静,清凉境自偏。
诧人拳怪树,留客笑幽莲。
草暖蛙喧夏,林昏鸟梦烟。
风尘吾未免,兀坐愧安禅。

诗意:
诗人描述了自己坐在黄冈广福禅房中的心境和感受。他赞美禅房的宁静和安详,认为禅房中清凉的环境使他感到特别舒适和宁静。他对禅房内的景物表示惊讶,称赞那奇特的拳怪树,同时也欣赏禅房中幽静的莲花,这些景物引起了他与留客之间的欢笑。他感受到夏天草地的温暖和蛙鸣声,林间的鸟儿仿佛沉醉于烟雾之中。然而,他意识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尘世的纷扰,对此感到愧疚,因为他坐在这里却无法真正达到心灵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房的景物和诗人的内心状况,表达了对禅修境地的渴望和对尘世的烦恼。诗人赞美禅房的安静和凉爽,这种环境使他感到舒适和宁静,暗示了他对禅修修行的向往。他对于禅房内的景物表示惊讶和赞叹,这种赞叹也可以理解为对禅修境地的赞美。诗中的笑声和欢笑则表达了与留客一同分享禅修体验的快乐。然而,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诗人也意识到自己与禅修的距离,他感到愧疚和惭愧,因为他被尘世的风尘所困扰,无法真正实现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内心状况的描绘交替呈现,通过对禅房和自我反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境地的向往和对自身的反思。这种对禅修境地的渴望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以及对尘世的纷扰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内在宁静的追求。整首诗词通过对禅修境地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内心状态的思考。

作者介绍

郭昂,字百二,宁都(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曾预解试,后爲国子监助教。事见《宋诗拾遗》卷二○、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

诗词推荐

嗟我论交重,相知照胆明。十年离合地,今日死生情。惊定心犹碎,悲来小独倾。绝怜江上梦,一一话生平。

元正启祚,万物咸新。衲僧拄杖黑癝{左粦右皮}皴,不属阴阳别是春。

自古英豪在钓耕,先生传后岂其卿。笔端不合穷天巧,名下须还缺势荣。已见春风称世梦,所留贤子是家声。细吟絮早梅迟句,何恨九原青草生。

西风吹客襟,客正白头吟。无复欢娱意,惟伤迟暮心。饱虹明远浦,饥鹘下荒林。日月不相贷,人生那易禁。

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此情谁信为狂夫,恨翠愁红流枕上小玉窗前嗔燕语,红泪滴穿金线缕。雁归不见报郎归,织成锦字封过与。

雨后西山翡翠堆,结亭直欲近岩隈。从今记取溪头路,一日须来一百回。

精一心传后,功隆道固存。徐乘仙驭去,往债玉皇尊。典诰无遗意,臣民有断魂。嵩灵弓剑望,愁雾惨中原。

儿童嬉戏杏花堤。春归不解悲。重来草露湿人衣。无花空绕枝。曾学道,久忘机。一尊甘若饴。平生鱼鸟与同归。临风心自知。

涨西湖、半篙新雨,麴尘波外风软。兰舟同上鸳鸯浦,天气嫩寒轻暖。帘半卷。度一缕、歌云不碍桃花扇。莺娇燕婉。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如今游兴全懒。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云散。君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斜阳又晚。正落絮飞花

闻说湖中有钓舟,烟波出没杂轻鸥。一声清啸去已远,我欲从之何处求?

天上何曾有谪仙,一来下土便顽然。偶遭愁鬼栖迟厄,永结羇人寂寞缘。不得闲身从静志,徒思乐食与安眠。儿曹诗句来存问,尽贺朱家为发编。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剪茅仍伐木,去凸亦锄坳。响屐无惊谢,投金政拟郊。百年终显晦,一稔在肥硗。隐地两成隔,颓墙空长梢。

不见我公久,摇摇动心旌。敢以一瓣香,为公罄精诚。

浪蹙青山江北岸,云含黑雨日西边。舟人偶语忧风色,行客无聊罢昼眠。争似槐花九衢里,马蹄安稳慢垂鞭。

古鼎龙涎香犹喷。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

修程万里未为赊,年少曾逢世运嘉。早擢高科题雁塔,合班迩列餍龙茶。宦情划似云归岫,时事惊如雨送花。书林宝藏饶词藻,肯羡青霄富贵家。

病叶常先霣,寒潮只暗生。扶衰赖药石,随意出柴荆。细路牛栏湿,疏篱绩火明。枯荣不须计,千古一棋枰。

比似莆杭倾盖时,更崇古雅黜新奇。久栖衡泌宁非乐,不倚门墙未易麾。析理自应重讲席,论文吾合竖降旗。抚弦欲奏成三叹,何处而今有子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