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诗

{左舟右同}艚市中渔者渔,茅屋岸上居人居。
阳坡细草马随鹿,烟水静花鸥趁鱼。

作品评述

《扇子诗》是宋代诗人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渔村景色,以及人们在那里的生活情景。

诗意:
《扇子诗》通过描绘渔村的景色和人物,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诗中的渔村被描绘成一片宁静的世界,渔人们在艚市中捕鱼,居民们住在茅屋岸边。阳光照在坡地上的细草上,骏马与鹿自然而然地在其中穿行,湖泊上的水静如镜,花鸥们巧妙地捕食鱼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自然和谐的景象,展示了宋代农村生活的宁静美好。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渔村,感受到那里的宁静与和谐。

诗中的"艚市中渔者渔,茅屋岸上居人居"揭示了渔村的生活场景,渔人们在艚市中忙碌地捕鱼,而居民们则在茅屋岸边安居乐业。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自然的节奏和宁静的氛围。

"阳坡细草马随鹿,烟水静花鸥趁鱼"这两句描绘了渔村周围的自然景色。阳光照在坡地上的细草上,马匹自然地随着鹿群穿行,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湖泊上的烟水静谧如镜,花鸥们巧妙地捕食鱼类,展示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互动和平衡。

《扇子诗》通过对渔村景色和人物的描绘,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揭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唤起读者对大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介绍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云埋水隔无人识,唯有南宾太守知。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山中风起无时节,明日重来得在无。已愁花落荒岩底,复恨根生乱石间。几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抛掷在深山。

江鶃初飞,荡万里素云,际空如沐。咏情吟思,不在秦筝金屋。夜潮上,明月芦花,傍钓蓑梦远,句清敲玉。翠罂汲晓,欸乃一声秋曲。越装片篷障雨,瘦半竿渭水,鹭汀幽宿。那知暖袍挟锦,低帘笼烛。鼓春波、载花万斛。帆鬣转、银河可掬。风定浪息,苍茫外、天浸寒绿。

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两鬓不堪悲岁月,一卮犹得话尘埃。家通曩分心空在,世逼横流眼未开。笑杀山阴雪中客,等闲乘兴又须回。

湖山添得老魔王,舌卷风雷眼放光。背却法堂重勘破,不知谁与我分赃。

龟为秉灵亡,鱼为弄珠死。心中自有贼,莫怨任公子。屈原若不贤,焉得沉湘水。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幽忧无以销,春日静愈长。薰风入花骨,花枝午低昂。往来采花蜂,清蜜未满房。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蛱蝶无所为,飞飞助其忙。啼鸟亦屡变,新音巧调篁。游丝最无事,百尺拖晴光。天工施造化,万物感春阳。我独不知春,久病卧空堂。时节去莫挽,浩歌自成伤。

茫茫苍穹,孰知其纪。精意潜通,虽远而迩。量币芳诚,有实斯篚。睠然顾之,永锡繁祉。

杜子五兄弟,词林俱上头。规模古乐府,接续后春秋。奇崛令谁赏,羁栖浪自愁。故园如镜水,日日抱村流。

秋花少似春花红,眼明见此木芙蓉。斜临野水作清镜,似照晓妆浓未浓。

可惜天南无此花,腰身略似海塘斜。难忘槐市街南宅,小疏群芳稿一车。

屈平流放楚江皋,萧艾丛中思郁陶。君是国香人服媚,诗情端合反离骚。

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诗似离骚与国风,一襟尘土为君空。来从月胁天心外,随在冰瓯雪碗中。判却青灯穷活计,早归紫禁策元功。面生未怕愁城峻,聊遣渠侬为九攻。

故人强半随流不,世事新来似弈棋。我老垃心消拍尽,镜中唯有鬓如丝。

鹭鸶虽说擅风标,永日滩头腹苦枵。凫鹜杂居宁自异,鸡群鹤处更加骄。

参遍名山谒洞天,相逢却是活神仙。归来换骨回阳日,屈指人间九十年。

病恼连春夏,居閒意味长。海风生永昼,山雨送微凉。书帙梅蒸润,衣巾荔实香。尘缘消遣尽,物我两相忘。

时称谢康乐,别事汉平津。衰柳寒关道,高车左掖臣。背河见北雁,到洛问东人。忆昔游金谷,相看华发新。

混沌结,玄黄开,人生其中,称为三才。一人身有一天地,形质虽异众理该。欲淫物诱滋巧伪,遂使真淳耗?攵玄风颓。乃有朝生而暮死者,本根浅短无栽培。惟有西天老胡名文康,自从盘古到今日,不老不少,气体充实如婴孩。性情和易颜色好,恰似初酿匐萄醅。激之而不见其怒,挠之而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