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数朵寒梅方破腊,良宵新月初生。
晓来闺阁庆生辰。
天孙应降诞,德迈孟光贤。
喜配伯鸾真得耦,乘龙产凤齐名。
称觞岁岁祝长年。
瑶池桃未熟,南极婺星明。

作品评述

《临江仙·数朵寒梅方破腊》是一首宋代无名氏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数朵寒梅方破腊,
寒冷的冬天里,几朵寒梅初次绽放,
良宵新月初生。
美好的夜晚,新月刚刚升起。

晓来闺阁庆生辰。
黎明时分,闺阁中庆祝生辰。
天孙应降诞,德迈孟光贤。
天子的儿子应该诞生了,他将成为德高望重的贤王。

喜配伯鸾真得耦,
喜庆的是伯鸾与真得耦合,
乘龙产凤齐名。
他们将乘龙驾鹤,共同成就大名。

称觞岁岁祝长年。
举杯祝福,岁岁祝愿长寿。

瑶池桃未熟,
瑶池中的桃子还未成熟,
南极婺星明。
南极的婺星闪耀着明亮的光芒。

这首诗词描绘了冬天的景象,以及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庆祝生辰的喜悦。诗人通过寒梅的绽放、新月的升起,以及庆祝和祝福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一些神话和传说元素,如天孙的诞生和乘龙驾鹤的意象,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冬天的寒冷与喜庆的氛围,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受。

作者介绍

无传。

诗词推荐

女爱不蔽席。男欢不尽轮。

临江仙

北山山下翠重重,禅老栽成夹道松。蛇子蛇孙长鳞鬣,乌龙幻出万苍龙。

临江仙

文人何琐碎,夫子独雄尊。击水移南海,追风出大宛。黑潭龙怒起,碧宇鹘孤鶱。翕曶波涛涌,须臾电雹奔。笔锋山突兀,墨沈雨倾翻。轩豁青天露,凄迷白昼昏。至微该草树,极大括乾坤。金鼓条侯壁,旌旗渭上屯。聚如群玉圃,散似建章门。览岱亲临顶,穷河直至源。檄书传绝漠,诗句

临江仙

问舍求田话昔时,共忧南北未安枝。青山笑吾空成梦,白发怜君苦作诗。风月谁教太潇洒,功名自是小差池。要须附骥还金马,昼锦归来亦未迟。

临江仙

百末布兰,我酒伊旨。酌以匏爵,洽我百礼。帝居青阳,顾予嘉阳。右我天子,宜君宜王。

临江仙

昔闻桓司马,娶妾貌甚都。其妻南郡主,悍妒谁与俱。持刀拥群婢,迳往将必屠。妾时在窗前,解鬟临镜梳。鬒发云垂地,莹姿冰照壶。妾初见主来,绾髻下庭隅。敛手语出处,国破家已殂。无心来至此,岂愿奉君娱。今日苟见杀,虽死生不殊。主乃掷刃前,抱持一长吁。曰我见犹怜,何况

临江仙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衰翁正席矜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

临江仙

闰余随腊报迎春,便觉勾芒令有神。流转光阴频著物,峥嵘岁序苦惊人。花装宝蜡余枝弱,菜点凋盘小绿匀。从此试听枝上鸟,渐传芳信语言新。

临江仙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临江仙

雨止夜色静,涨生江浪浮。碧云度星汉,明月照汀洲。倏忽阴晴异,苍茫意绪秋。微吟不须苦,下有未眠鸥。

临江仙

惟酒欣欣,惟神冥冥。是顾是养,来燕业宁。末耜之利,神所笔兴。万世永赖,无对其承。

临江仙

淮南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欲持就味明日期,穷羹易覆已反手。从事开筵不可辞,燕脂秀脸罗前後。长颈善讴须剩讴,只恐老来欢意休。

临江仙

想先生、跨鹤归去。依然上界官府。胸中邱壑经营巧,留下午桥别墅。堪爱处。山对起、飞来万马平坡驻。带湖鸥鹭。犹不忍寒盟,时寻门外,一片芰荷浦。秋水观,环绕滔滔瀑布。参天林木奇古。云烟只在阑干角,生出晚来微雨。东道主。爱宾客、梅花烂漫开樽俎。满怀尘土。扫荡已无馀

临江仙

巳愧双旌古晋陵,更堪一节古羊城。偶逢旧治年频熟,忽署新衔手尚生。山与君恩谁是重?身如秋叶不胜轻。向来百链今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临江仙

喜得近京城,官卑意亦荣。并床欢未定,离室思还生。计拙偷闲住,经过买日行。如无自来分,一驿是遥程。

临江仙

何用梯媒向外求,长生只合内中修。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行心不到头。

临江仙

南风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荡荡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薰薰兮思何传。

临江仙

破绔年来未改为,园中啼鸟汝何如。从教解使君侯悟,尔死何由得盖帷。

临江仙

樽俎天风度,亭高眼界宽。江山对吹帽,烟雨入凭栏。蚁酒倾灵液,霜花碎辟寒。乐长回过雁,香细霭双狻。乐事酬佳节,千金命一欢。灯前唤归骑,星汉已阑干。

临江仙

春睡午方觉,隔墙闻乐声。肩舆试扶病,画舫听徐行。适性逢樽酒,开怀挹友生。游人定相笑,白发近従横。绕郭春水满,被堤新柳黄。官池无禁约,野艇得飞扬。浪泛歌声远,花浮酒气香。晚风归棹急,细雨湿红妆。携手临池路,时逢卖酒垆。柳斜低系缆,草绿荐倾壶。波荡春心起,风吹

临江仙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