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作品评述

踏莎行·细草愁烟翻译及注释

翻译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注释
⑴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⑵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⑶蕙:香草。
⑶炷:燃烧。
⑹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踏莎行·细草愁烟赏析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踏莎行·细草愁烟创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晏殊《全宋词》,北宋时期,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形成一种广兴文学的浪潮,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晏殊临春之季不禁有感而发,以物抒情,感叹时光的流逝。

作者介绍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着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謚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爲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爲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着作者,爲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爲底本)爲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着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爲第三卷。

诗词推荐

幽栖深绝地,静夜独宜僧。上下两轮玉,中间一片冰。影收悬罟索,光息过船灯。独坐观心了,无由更小乘。

离愁

漠漠穷尘地,萧萧古树林。脸浓花自发,眉恨柳长深。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

离愁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离愁

老嬾狂吟不要工,爱君七字晋唐风。更烦傅语梅花道,火急齐开小至中。

离愁

南方一佛放圆光,散作阎浮檐蔔香。便把此花为赞祝,更将何物献休祥。建中圣主平平荡,锡福明王简简穰。共喜太平今有象,新年好上万年觞。

离愁

自到西川住,唯君别有情。常逢对门远,又隔一重城。

离愁

日旰陟高山,山高鸟不飞。徒步愁力弱,策马畏险巇。猱狖随我行,豺豕怒我啼。轻身先俦侣,勇往多捷蹊。去去莫复留,被甲平东夷。

离愁

飘飘孤锡度风沙,南北由来本一家。参透五台峰顶雪,却归大庾看梅花。

离愁

虽森画戟惟清啸,因讨红巾有雪髯。孟子曾称伯夷隘,汉人亦议弱翁严。交游皆叹遗公误,仇怨犹言太守廉。可惜遒人官久废,此诗湮郁在闾阎。

离愁

太白峰高宇宙低,先师灵骨不曾移。儿孙个个且如许,路上行人口似碑。

离愁

东莞为著姓,奕代皆隽哲。强学取科第,名声尽孤揭。自为方州来,清操称凛冽。唯写坟籍多,必云清俸绝。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与月。札吏指欲胼,万通排未阕。楼船若夏屋,欲载如垤eJ.转徙入吴都,纵横碍门闑.缥囊轻似雾,缃帙殷于血。以此为基构,将斯用贻厥。重于通侯印,贵却全

离愁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无赖晓莺惊梦断,起来残酒初醒。映窗丝柳袅烟青。翠帘慵卷,约砌杏花零一自玉郎游冶去,莲凋月惨仪形。暮天微雨洒闲庭。手挪裙带,

离愁

篝灯常独坐,瀹茗与摊书。残月半窗白,寒星彻夜疏。不眠增昼短,延漏惜冬余。此意自终古,中怀未忍虚。

离愁

分明道,朦胧在君家。龙虎见君君不见,徒将金宝作河车。争得见黄

离愁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边已。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离愁

沉沉时雨积,冥漠晦平莽。卧起人事闲,临轩坐虚敞。繁林滴余润,曲池散清响。去家徒有思,出门亦何往。山深乱云合,村暝孤烟上。飞鸟望不还,空愁结遥想。

离愁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度吴王岘。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他年一叶氵斥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离愁

尺一催公想疾驱,盛传今已过羌庐。纷纷眼底何时定,郁郁江南更久居。陛下不防高枕卧,先生来草射聊书。铜驼可惜埋荆棘,会有人能为扫除。

离愁

莫道花开便是春,莫言沙涨即成津。南风过了东风起,愁杀江头待渡人。

离愁

謥洞入黄泉。

离愁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