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张汤公孙弘

茂材异等竟无闻,教耨明耕却有人。
能旱能风须记取,汉家元气太宗仁。

作品评述

《咏史上·张汤公孙弘》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茂材异等竟无闻,
教耨明耕却有人。
能旱能风须记取,
汉家元气太宗仁。

诗意:
这些茂盛的材料和其他杰出的人物竟然无人知晓,
明智地教导人们农耕耕种的方法却有人能够领悟。
对于能够应对干旱和风灾的技巧,我们应该牢记,
因为汉朝的元气和太宗皇帝的仁慈是不可忽视的。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通过描述张汤和公孙弘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智慧和勤劳的赞美。诗中提到的"茂材异等"指的是材料的优秀和人才的卓越,然而这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赏识。反观农耕耕种的方法,却有人能够领悟并应用,这暗示了智慧和努力的重要性。

诗中还强调了对于应对自然灾害的技巧的重要性,特别是干旱和风灾。这种技巧的掌握需要记取和传承,以便让后人受益。最后,诗人提到了汉朝的元气和太宗皇帝的仁慈。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太宗皇帝则是其代表人物之一。这里的提及,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太宗仁慈统治的赞美。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智慧、努力和历史的思考。通过对张汤和公孙弘的赞美,诗人呼吁人们珍惜智慧和努力的价值,并传承历史的智慧与经验。整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对过去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诗词推荐

高名不与魄俱沈,鱼腹孤忠耿至今。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

宗迹通,说亦通,两处由来剑刃锋。八还要义漫天诀,七处徵心理一同。

膏润涵濡万物中,欣然生意满和风。{左扌右嵌}飘先动吟毫紫,急洒疑催舞袂红。病手便甘千日醉,疲农又得一年丰。欢声定有歌尧壤,喜气遥瞻绕汉宫。

江行山立月盘桓,有客无言楼上看。清兴肯随城漏尽,夜深风露恐高寒。

园林换叶日初长,竹阁莲塘意思凉。除却种花并醉酒,更无一事可思量。

秋水莹精神。靖节先生太_真。谭尘生风霏玉屑,津津。爽气泠然欲浸人。一坐尽生春。满引琼觞已半醺。更把黄花寿彭祖,事出魏文帝书。盈盈。数阕新声又遏云。

平生何以乐,斗酒夜相逢。曲中惊别绪,醉里失愁容。星月悬秋汉,风霜入曙钟。明日临沟水,青山几万重。甲第驱车入,良宵秉烛游。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霜吹飘无已,星河漫不流。重嗟欢赏地,翻召别离忧。

所失弥多所得微,中间赢得一嘘欷。人荣人悴乃常理,花谢花开何足追。偶尔相逢却相别,乍然同喜又同悲。只消照破都无事,何必区区更辩为。

汉家公主昔和蕃,石上今馀手迹存。风雨几年侵不灭,分明纤指印苔痕。

宿雾藏春,余寒带雨,占得群芳开晚。艳初弄秀倚东风娇懒。隔叶黄鹂传好音,唤入深丛中探。数枝新,比昨朝、又早红稀香浅。眷恋。重来倚槛。当韶华、未可轻辜双眼。赏心随分乐,有清尊檀板。每岁嬉游能几日,莫使一声歌欠。忍因循、片花飞、又成春减。

牵马街中哭送君,灵车辗雪隔城闻。唯有山僧与樵客,共舁孤榇入幽坟。

我昔柴门宜乐只,田园远近亦康哉。花摇笠顶唱歌去,草塞瓶头沽酒来。白叟披衣论甲子,青禽哺乳占莓苔。岂期一日胡尘起,南北东山俱可哀。

厨人无职主君闲,春日惟供菜满槃。山下鸱肥聊共饱,堂中羊美得常餐。遍尝忧患肱三折,已过光阴指一弹。老去有巾宜漉酒,笑它楚客切云冠。

会因率集转殷勤,扫径宽迎陌上春。恩解讯书红粉恋,寒消酒力玉花新。盘堆青菜春回律,瓯泛琼珠月借神。浮白自怜偏户小,醉归全是梦中人。

山阿彼有人,葺宇映脩竹。露箨新旧斑,风梢动摇绿。此君自虚心,主公今实腹。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缥缈青虫脱壳微,不堪烟重雨霏霏。一枝秾艳留教住,几处春风借与飞。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偏绕绮罗衣。无情岂解关魂梦,莫信庄周说是非。拂绿穿红丽日长,一生心事住春光。最嫌神女来行雨,爱伴西施去采香。风定只应攒蕊粉,夜寒长是宿花房。鸣蝉性分殊迂阔,空解三秋噪夕阳。

近闻羔雁已成群,藻鉴渠能泾渭分。急士且须侯雍齿,得贤端可吏朱云。

粳粒微红愧食珍,蒋芽初白喜尝新。摩挲便腹无忧责,我是人间得计人。

脍人肝与采山薇,举世营营为饱饥。始信洋洋而逝矣,已烹鶂鶂复哇之。伏雌雉亦防身害,畴昔羊能兆祸基。独有广文君卓识,残杯冷炙也牢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