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静轩

云竹淡相于,深宜静者居。
香飘晨梵合,花落暮禅余。
坐有高闲客,床留止观书。
一身仍扰扰,何处问吾庐。

作品评述

《赏静轩》是一首明代的诗词,作者是九皋声公。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赏静轩

云竹淡相于,深宜静者居。
香飘晨梵合,花落暮禅余。
坐有高闲客,床留止观书。
一身仍扰扰,何处问吾庐。

译文:
欣赏宁静的轩阁,
云雾笼罩着淡淡的竹子,
适合寻求宁静的人居住。
香气飘荡,晨钟与梵音相和谐,
花儿在黄昏时落下,禅意依然残留。
坐着一位高雅闲散的客人,
床上摆放着停止的书籍。
我仍感到心烦意乱,
不知去哪里寻找我自己的庐舍。

诗意:
《赏静轩》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以及作者的内心困惑。诗中描述了一座静谧的轩阁,云雾环绕着淡淡的竹子,适宜寻求宁静的人居住。晨钟和梵音相和谐,花儿在黄昏时飘落,禅意仍然残留。然而,尽管身处这样的环境,作者仍然感到心烦意乱,不知道去哪里找到内心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轩阁被描绘得宁静而美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追求。然而,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感到困惑和不安。这种对内心追求的矛盾和焦虑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纷扰。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这种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和表达作者内心的矛盾,引发了对人类情感和内心追求的思考。它展示了明代诗人九皋声公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类内心状态的洞察。

诗词推荐

古屋先知雨,空林易得风。阶除滋绿草,门苍拥丹枫。衣褐从兹迫,稻粱安得丰。病来方止酒,愁绝若为攻。

日暮远归处,云间仙观钟。唯持青玉牒,独立碧鸡峰。阴涧长收乳,寒泉旧养龙。几时因卖药,得向海边逢。

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实抛雄。岫柏亚香侵几席,岩花回影入帘栊。千秋碧锁东南竹,一水清含旦暮风。文酒雅宜频讌集,谢家兰玉有新丛。

岂独鸱夷解归去,五湖渔艇且餔糟。(闻再除戎曹,依前充职)

鸥鹭论交有旧盟,越山胜处著柴荆。只思小阁焚香卧,偶作长堤蹋月行。湖阔烟钟来缥缈,林疏渔火见分明。店家已卖新篘酒,一醉今宵似可成。

峭石帆收,归期差,林沼年销红碧。渔蓑樵笠畔,买佳邻翻盖,浣花新宅。地凿桃阴,天澄藻镜,聊与渔郎分席。沧波耕不碎,似蓝田初种,翠烟生璧。料情属新莲,梦惊春草,断桥相识。平生江海客,秀怀抱、云锦当秋织。任岁晚、陶篱菊暗,逋冢梅荒,总输玉井尝甘液。忍弃红香叶。集

访旧知俗非,好书与理近。气味既如此,况复少畦畛。

堤边杨柳无穷碧,亭下芙蓉四面红。岛影低回明镜里,荷香浮动绿樽中。清心不厌飞山雨,动发时欣过水风。鼎足坐谈非俗侣,不归名教即真空。

东邻主人游不归,悲歌夜夜闻舂相。门前人闹马嘶急,一家喜气如春酿。王事何曾怨独贤,室人岂忍交谪谤。大儿踉蹡越门限,小儿咿哑语绣帐。定教舞袖掣伊凉,更想夜庖鸣瓮盎。题诗送酒君勿诮,免使退之嘲一饷。

京华不啻三千里,客泪如今一万双。若个最为相忆处,青枫黄竹入袁江。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昔

巨室荧煌万金产,小家经营一簪馀。克庸盟随制梃足,更用荆尸来捣虚。

我持十口家,不办一叶船。贼声日夜急,欲济江无边。身虽堕眢井,仰视犹有天。天理傥未爽,偷儿浪垂涎。洗心占罗池,稽首依灵泉。竟以妻子免,百神果昭然。得从浔江游,未断龙城缘。为问米何如,买禾可论廛。向来鱼菜市,十户八九旋。令我喜折屐,喜定翻悲怜。王师静江南,趋者

最后黄香根,纤裳粲黄里。能以色事人,空博一时喜。

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竹堂梅花一千树,晴雪塞门无入处。秋官黄门两诗客,珂马西来为花驻。老翁携酒亦偶同,花不留人人自住。满身毛骨沁冰影,嚼蕊含香各搜句。酒酣涂纸作横斜,笔下珠光湿春露。只愁此纸卷春去,明日重来花在地。

和风搅亭竹,稚笋欲交加。藻思添芳草,春愁剧落花。檐栖黄口雀,林乳白头鸦。坐惜青阳暮,空悲两鬓华。

不求田二顷,只种桂为仁。坐与兹山对,静中天地春。

愁向胡天别塞垣,一闻南雁一销魂。妾心纵得随明月,解近君王不解言。

海棠枝上,留得娇莺语。双燕几时来,并飞入、东风院宇。梦回芳草,绿遍旧池塘,梨花雪,桃花雨。毕竟春谁主。东郊拾翠,襟袖沾飞絮。宝马趁雕轮,乱红中、香尘满路。十千斗酒,相与买春闲,吴姬唱,秦娥舞。拚醉青楼暮。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