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夜有怀

一题作除夜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

作品评述

诗词:《岁除夜有怀》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岁除夜有怀,
一题作除夜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
来日岁华新。

这首诗词表达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对除夜的思考和感怀之情。除夜指的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在这一夜中会进行祭祀、驱邪、祈福等活动。诗中的"迢递三巴路"意味着孟浩然身处陌生的异乡,离家千里之遥,远离亲人和故土。

诗的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在乱山残雪的夜晚,独自点燃孤烛的孤寂情景。他置身于异乡之地,感到孤独和无依,与故乡和亲人相隔遥远。

第三节诗中提到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意味着他与家人的距离渐行渐远,却与仆人相伴。这反映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无奈和孤单,与亲人分离,只能依靠僮仆作伴。

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困境的无奈,他感慨自己的飘泊状态,但也抱有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来日岁华新"意味着希望来年能够有新的希望和美好。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孟浩然在除夜时的心情,抒发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诗中运用了孤烛、异乡、骨肉远等意象,通过对情感和境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归乡和团圆的渴望。整首诗抒发了一种离乡背井、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诗词推荐

南寺上人禅学苦,东冈老子法筵开。遥知大设伊蒲供,送汝挑包去捞斋。

水本无心作浪波,经行偶与石相磨。不须更问桥安否?唤取于菟载我过。

龙马交战相长雄,一胜一负互始终。二气协击威力穷,凝冰迸出焦火中。跳丸飞砲怒打空,一夜白尽千头峰。

报陟西枢掾,遥怜势未行。葬亲尝有请,去国岂无名。松菊关心在,江山到眼青。琵琶洲畔宅,归计几时成。

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雨卷云飞,长有桂娥看客。箫喜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一梦才成,怳天涯南北。舞余歌罢,料宣华、回首尽陈迹。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花相忆。

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独鹤警秋露,双萤明屋梁。卧闻机妇织,感叹夜初长。

俯仰犹前日,侵寻已半春。行因累符檄,来为阅松筠。著脚尽可隐,是身宁属人。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

夕耀乘烽,功存字县。金秦在县,以时致度。祀事孔寅,明灵降磁。洁粢岂盛,仓箱流行。

日暮天无风,岸巾夕阳中。回首发遐想,明月已升东。

昭昭灵灵,未脱生死。等闲狭路相逢,无奈这冤家子。天竺山前招角歌,至今余韵在松萝。

卧看香穗叹吾衰,起著芒鞋信所之。十里溪山最佳处,一年寒暖适中时。眼明竹院如曾到,心许沙鸥卜後期。不是诗人托高兴,日长真付一枰棋。

蕨平处士居山日,手种青松一万根。岁月惭深枝尽偃,雪霜虽厚叶仍繁。本宫胜概逃轩冕,更结清风遗子孙。寄语后人须爱护,莫教空有令名存。

愚夫何所任,多病感君深。自谓青春壮,宁知白发侵。寝兴劳善祝,疏懒愧良箴。寂寞闻宫漏,那堪直夜心。

小圃韶光不待邀。早通消耗与含桃。晚来芳意半寒梢。含笑不言春淡淡,试妆未遍雨萧萧。东家小女可怜娇。

泽国秋高木叶稀,穷途倦客尚絺衣。梦携儿女情如昨,兴托丝萝念已非。何处蛩螀催纺绩,谁家灯火候柴扉。可怜骨肉凋零尽,矫首西风把泪挥。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乘涛无意犯星躔,好在琴尊且乐全。彭泽孤吟成小隐,苏门双啸剧登仙。平时主父言多困,晚节扬雄学始传。鲍叔可能知管子,劳君相许寄忘年。

梦醒银屏人未还,暮云西隔几重山。镜中万一损眉弯。不分流离还远别,却因辛苦倍相关。严城清角正吹寒。

有怀霁月光风度,出宰青山绿水乡。羽檄交驰公事了,一铺真画一炉香。

沈沈欲雪岫云平,月尾年头此有情。童稚欢欣学秦语,不知家世本东京。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